窦玉明:基金公司为什么缺总经理

时间:2011-10-08 21:25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为什么会缺总经理 《机构投资》:最近总经理离职或者跳槽的现象频发,您的感想如何? 窦玉明:总经理稀缺了,体现了基金行业的竞争和业绩压力。这两年行情不大好,总经理压力太大,有些就不愿意再做下去了,面对每年很高的业绩考核要求,短期绩效的不行可能要挨骂,连续干了

为什么会缺总经理

《机构投资》:最近总经理离职或者跳槽的现象频发,您的感想如何?

窦玉明:总经理稀缺了,体现了基金行业的竞争和业绩压力。这两年行情不大好,总经理压力太大,有些就不愿意再做下去了,面对每年很高的业绩考核要求,短期绩效的不行可能要挨骂,连续干了十年之后,很多人会身心疲惫的。

不过,从另一方面说这可能是一个契机,这个现象或许会推动行业来考虑长期的激励机制安排,比如很多人关心的股权激励的机会就会增加。

《机构投资》:为什么总经理很稀缺,您怎么理解总经理的总体要求?

窦玉明:大家都希望找到既有管理经验,也能理解市场运作和投资管理的总经理,但是行业的历史很短,这样的人很难找到,这就是为什么总经理稀缺的原因。

基金行业的业务模式比较简单,优秀的投资业绩是基础,是1,品牌、渠道、客户服务是锦上添花,是0,因此,我理解基金业的总经理,需要理解投资,同时了解市场相关的运作,另外,对行业的前瞻性、与各方面外部资源的沟通协调能力、内部的领导力等,当然,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成功的总经理也各有不同。

做管理者是通过别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做基金经理是通过自己实现自己目标。而影响别人也是一件很累的事,而做基金经理的收入不见得比总经理低,所以很多人宁愿做基金经理不愿意做总经理。

《机构投资》:是不是基金行业高速发展的时候,把矛盾掩盖掉了,当基金业发展不好的时候,这些矛盾就凸现出来了呢?

窦玉明:现在全社会都在追求快,最好总经理今年到任,明年就可以取得不错的业绩。而基金业的业绩、信誉和品牌都是需要长期积累的,是一个长线业务,如果股东过于追求短期利益,给于管理层过多的短期压力,就会出现急功近利的行为,出现矛盾。

《机构投资》:富国基金目前的股东和管理层沟通如何,看起来还不错。

窦玉明:首先,富国的股东都是比较专业的股东,股权结构又比较均衡,对管理层的要求是中长线的绩效,所以,我们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比较好。另一方面,这几年我感觉自己的运气也不错,公司各项业务都有进展,对于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形成良好的信任和互动有好处,如果工作没有太大的进展,沟通的压力肯定很大。

《机构投资》:怎么样才能使公司追求长期利益呢?

窦玉明:从国外得经验看个人理财,一些家族企业,私人企业往往更追求长期利益,所以,我认为允许更多地民营企业进入基金行业,或者让员工持股,也许可以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找出真正关心公司十年后发展的人,承担最终责任,并且他还要有相应的能力,公司的长期发展才真正有希望。

银行其实很仁慈

《机构投资》:您怎么看银行和基金公司之间的博弈?

窦玉明:大概十年前,保险公司的投资总监到基金公司拜访,基金经理如果没有时间接待,让研究员招呼一下就算是比较给面子了。现在正好反过来了,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去见保险公司的人,人家研究员见你,算是对你尊重了,这是正常的,是市场规律的体现。

所以同理来看,银行和基金公司之间的博弈,是上下游的竞争,比的是讨价还价的能力,不能指望银行发善心,而是要加强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从而提高讨价还价的能力。

《机构投资》:是否可以说这也是一种市场行为,包括基金公司和其他渠道的博弈?

窦玉明:基金公司现在力量小,和银行博弈的时候,讨价还价的能力弱。如果第三方渠道、保险的渠道逐渐做起来,可以部分削弱银行的垄断,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现在和未来,我们都绕不开银行这个渠道。

我觉得现在银行还算仁慈的,没有把他的讨价还价能力发挥到极致。甚至银行正在帮助基金行业进行整合,就像大型连锁超市的出现,加速了制造业整合,因为超市货架上同样的产品只会摆几种牌子,品牌进不到前几位的公司,慢慢会被淘汰掉。

银行和基金公司的关系未来也会这样的。客户去银行买基金,银行不可能同时推1000只基金给客户,把客户搞晕。它会推荐部分优秀基金让客户挑选,这样的话,大部分基金就无法进入银行渠道,银行可能只卖部分业绩和品牌好的基仅产品,优秀的公司市场份额越做越大,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高,集中度到了一定程度,大的基金公司与银行的讨价还价能力就会增加,银行和基金业形成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的格局。

《机构投资》:14年下来,银行和基金公司的关系怎么理解?

窦玉明:其实银行在与基金公司博弈的过程中,也培养了竞争对手。基金公司变大了,相应的就会有话语权了,有能力和银行进行博弈了。而选择好的基金产品,也能为银行客户带来利益。银行在为基金业整合的时候,也在为自己做整合。

所以两者是以上下游合作为主,以利益竞争为辅的关系。

复制时代已经结束

《机构投资》:现在大家比较悲观,您还看好基金业的发展前景吗?

窦玉明:对于基金行业,我是比较看好的,因为中国的财富积累才刚起步,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人的财富观念才在慢慢转变,过去自己理财,现在逐渐把钱交给专业人士打理。

这两个因素使得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全球财富管理百万亿规模,我们现在才多少啊!我觉得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国基金公司规模至少比韩国大,韩国目前最大的基金公司的规模都有六七千亿了。未来基金公司的发展是优胜劣汰的过程,谁存活下来,谁就成功了。

《机构投资》:您对基金业现状怎么看,小基金公司该如何突围?

窦玉明:我觉得现在小基金公司也有很多机会的,想要突围并不难。小基金公司不能采取大基金公司大而全的投资策略,可以发展自己的优势,选择一个突破点做出做有特色的产品,终究会打出品牌。

但是现在中国很多小基金公司啥都做,什么都和大公司竞争,这样肯定做不好。

市场上也有小基金公司在做有特色的基金产品,但是为什么没有突围出来?其实这个还要还原到我们之前说的问题银行理财产品,那就是他的股东追求的是短线利益。假如金元比联,或者天同基金,是个人的公司,他可能现在做得很好。你的目标是干十年不挣钱,公司肯定能发展起来。

除此之外,就是没有保持低成本的策略。小基金公司不能像大基金公司那样,出500万找一个基金经理。你可以给总经理开很低的工资,但是给他20%的股权,我觉得如果这样的话理财软件,肯定很多人愿意到小基金公司。

阳光私募为什么能活,他们也是小公司,因为他们可以控制成本。基金公司不需要住在最贵的楼里,你去看国外的基金公司基本上都是在很偏的地方。

过去十年,20亿可以养30个人 ,现在可以吗,恐怕100亿都不一定够。成本可以从很多地方节约下来,只要你认真去做。

有特色、低成本、长眼光,是小基金公司突围的法宝。

《机构投资》:大基金公司该如何壮大?

窦玉明:大的基金公司想要发展壮大还是要靠业绩竞争,我觉得现在基金业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自己的产品越多,竞争力就会增大。其实不然,基金公司拼的是业绩,而不是产品的多少。

之前有人听说过一句话“我们用十年的时间把别人之前研究100年的基金产品抄了一个遍”。现在我们抄完了,抄到ETF就结束了,抄袭时代结束了我们该做什么呢?

我觉得不需要做独一无二的产品,而是做同样的产品你比别人业绩好。比如别人的指数化基金周胜率为55%,而我的就可以到达70%,这样就算成功了。

放低门槛、鼓励淘汰

《机构投资》:基金行业该如何发展,才能摆脱现在的困局?

窦玉明:我觉得可以放低门槛,让更多的基金公司进入,形成优胜劣汰制市场集中度从集中走向分散,又通过竞争重新走向集中,剩下的就是最优竞争力的,在产业链上才能与下游渠道有讨价还价的能力,才能让整个行业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从而支持行业不断前进。

基金行业就会像中国的家电行业一样,开始有很多家,通过竞争,大部分退出了,剩下的逐渐有了国际竞争力,像格力、美的、海尔等,其他国家的基金行业也经历了类似过程,比如巴西前3家基金公司就占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评论网,这是靠竞争打拼出来的。

《机构投资》:现在基金行业的政策红利没有了,大家都面临生存和发展的激烈竞争?

窦玉明:基金业发展阶段是这样的,第一阶段增量市场竞争,只要你在这个行业,就能赚到钱。蛋糕够大,见者有份;第二阶段比的存量市场竞争,争夺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个市场,你要把别人打倒,才可以生存下来。而现在正处于第二阶段抢市场的时候。现在的差异化,还主要体现在业绩上。

未来的话可能就是品牌的比拼了,再做十年、二十年,可能基金公司之间的业绩差距会减少,大家的差异化会走向品牌的差异化。

这个行业竞争最后应该是只有几家巨头,其他的都是很小的公司,美国的资产管理公司的数量远超过千家,但市场份额主要在大公司手中,小基金公司占领细分领域,做有特色的产品,依然可以生存下去,甚至发展壮大。

责任编辑:NF052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