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的必要与对策

时间:2014-09-25 09:47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四川 吴磊 点击:
青少年的文化素养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

【摘要】青少年的文化素养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青少年 传统  素养 培养
 
【引言】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7]7号〗文件《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
一、培育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面临的现状
(一)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的明显下降,是我国中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
在2000年、2005年二次全国7至22周岁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呈持续下降的趋势。2010年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耐力素质有所提高,但是,上肢力量有所下降;超重、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中超重与肥胖的男生已接近了四分之一;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83%。在2007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受限;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伴随而来的是许多成年人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出现低龄化现象。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的明显下降,是我国中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
(二)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观念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学校和家长在要求孩子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
《意见》同时指出,“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不但是青少年获得优异学习成绩的基础,也是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必要保障。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观念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学校和家长在要求孩子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
针对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素质下降这种局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就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国家应本着以青少年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为根本,以国术、国学、国艺为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更好地提高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健康体魄、增强社会责任感,使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素质全面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二、培育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的实施背景

(一)国家相关政策及指导意见

1、《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同时,《决定》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也明确指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3、《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7]7号〗文件《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意见》还提出:“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特别是体育场地建设。城市和社区的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青少年体育锻炼设施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基本的设施和条件。”

(二)国家体育总局相关政策及指导意见

在第十届中国武术换届会议分组讨论会期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正式确立了两套即将进入校园的武术类教材,一套为《段前级趣味段位》,一套为《长拳》。而武术也将进入体育特长生项目,并占体育学分的45%。
校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武术进入校园,既能增强青少年体质,又能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关于武术推广的10年规划,规划中明确武术要做到“六进”,首当其冲就是进入校园,每年将在全国选出10个省做为试点。目前,云南、贵州已正式提出要求将“武术段位制”纳入中小学教学范围。
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于2009年与教育部体卫艺司联合完成了国家体育总局立项的《关于〈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学校指导方案研究》,历经3年时间,在全国133所大、中、小学校进行了试点调研,取得了“优秀”等级的研究成果。成果中既包括段位武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文件制定模板,还包括段位武术对于青少年的锻炼价值。

(三)四川省相关政策及指导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办发[2010]98号〗文件《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通知》提出:“各级政府要以对国家、民族未来负责的政治责任感,把加强青少年学生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对体育事业尤其是中小学体育设施的投入,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通知》同时指出:“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到操场上、到阳光下、到大自然中锻炼身体,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三、培育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一)现状及原因分析

1、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下降及原因分析
当前,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重视的一个问题,它不但是涉及到全面健康的一个大问题,对我国的教育战略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要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就需要各式各样的高素质人才,如果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一直降低的话,将会造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缺乏,这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将带来沉重的打击。
① 思想观念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中小学往往对知识的教育过度重视,忽视了对学生的体育教育,使得学生的体育课程时间往往被其他学科所占用,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训练量不足,难以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② 体育课程枯燥
现在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体育运动的形式除了跑步就是一些球类运动,使得学生的体育热情不高,锻炼量不足。
③ 资金不足
在我国的中小学中,体育资金投入不足,学校在相关的体育器械、设备的购置上化繁就简,难以满足学生的锻炼要求。
④ 健康常识缺乏
健康观念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量有着很大的关系,但在我国的很多中小学,学生健康观念缺乏,对体育锻炼的价值缺乏必要的认识,其潜意识里认为要想身体好就要增加营养。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也就自然缺乏对于体育锻炼的热情。
2、青少年传统文化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造成青少年传统文化的缺失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也有传统文化自身的因素。
① 在历史上,中国文化有一个逐步演变蜕化的过程。随着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一步步强化,以及科举制等传统教育制度的僵化,到了明清时期,传统文化自身已经异化为统治阶级奴役和压迫民众的精神枷锁,而其内涵的精华成分则被阉割殆尽。
② 内忧必致外患,就在“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死气沉沉的背景下,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固守的大门,也打断了中国人自尊自大的迷梦。由此,国人第一次对自己延续了数千年的精神血脉产生了如此深度的怀疑与不安,民族文化的命运也从此步入了一次历史拐点。
③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已由器物层面扩展到了制度层面。1912年1月,民国政府颁令废止读经,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国学教育从此在课堂上销声匿迹。失去精神家园的中国人一时茫然失措,或问道于西方,或为保存国粹四处奔走呼号,但都很快被湮没在了救亡图存的硝烟之中。紧接着,从“五四”运动到“文化革命”,传统文化更是在根本的精神和价值观念层面上经历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摧折和洗礼。
④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还出现了一个“河殇现象”,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陈旧过时的文化。随着政治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在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否定与排斥传统文化的现象,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内容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
⑤ 就当前来看,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传统文化的内容都很单薄,教育的方式和手段趋于形式化、刻板化。这使得中国人离自己的精神家园渐行渐远,民族的文化根基日益浅薄。
因此,传统文化自身的历史蜕变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无疑是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衰落的根本原因。国人在“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面前,一步步地把落后的原因归结到文化层面,认定传统就等于落后和包袱,于是从政治界到教育界,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彻底的否定。

(二)应对策略

1、如何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① 转变思想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就需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价值。政府、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参与,让青少年接触更加丰富多样的业余体育活动,这样使青少年逐步加强对于体育运动的理解,使其认识到体育运动对提高其身体素质的重要意义。
② 丰富教学方法
学校应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诸如分组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只有灵活地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③ 增加资金投入
现在制约我国青少年体育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资金问题。由于我国的资金比较缺乏,学校无法购置先进齐备的体育教学设备,这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身体锻炼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为此,政府和社会力量应该共同参与,加大对体育事业的资金投入,开展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相配合、校内锻炼和校外锻炼相接合的教学模式,保障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时间,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④ 提高其健康常识
现在很多家长和青少年对于健康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认这只要吃营养品、保健品就能使自己的身体健康。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开展必要的健康知识讲座,使家长和青少年明白体育运动对于身体素质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使其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提高其身体素质。
2、如何培养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质?
① 传统文化应成为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课
传统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的资本,是民族自信与国家认同的核心。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不竭动力,也是世世代代华夏儿女安身立命的共同精神家园。当前,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更是空前地凸显了文化建设与文化自觉的战略意义。由于历史与现实多种原因,中国现代化进程之艰巨与复杂是其他民族难以比拟的。这尤其需要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与激励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文化理应成为国民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课。
② 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保持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
从现实来看,随着当代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强势经济体的文化往往也成为强势文化,它们借助强大的经济与技术力量逐步向世界各地扩展,吞噬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西方国家所谓的“和平演变”本质上就是从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渗透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同时,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以及制度设计的缺陷,教育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功利化、短期化的倾向,这无疑又在传统文化与青少年之间设置了一道壁垒。事实上,从当代青少年来看,他们中的“洋风洋气”已经十分盛行,他们崇尚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痴迷于西方的影视剧、动画片、肯德基、麦当劳,却对中国传统的节日、艺术、饮食文化却不屑一顾。这不由让我们想到20世纪初国内十名教授联名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扬》中讲到的一句话:“从文化的领域里面去展望,现在世界里面固然已经没有了中国。而中国的领土里面也几乎已经没有了中国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独立不仅仅是经济与政治上的独立,更是文化上的独立与自觉。这就要求加强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保持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

四、培育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的指导思想和实施策略

(一)培育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上各种形式“国学热”的出现,传统文化及其教育问题再次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中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这表明,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的丰富的人生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家园。全社会都有责任要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在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培育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的实施策略

国术,是指中华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其宗旨是通过演练以提升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其武学理论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医家、农学、天文、历法、算法、术数等自然科学知识。
国艺,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技艺,是由技艺发明者或传承者代代相传至今的传统手工技艺。包括中医中药、书法国画、民乐戏曲、刺绣编织、茶道茶艺、陶瓷制造、围棋象棋……
国术、国学、国艺,是我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国家应本着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针,通过学习传统武术理论、武术礼仪和训练方法,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国学理论和传统礼仪,培养青少年传统文化的素质和修养;通过学习国艺技能,获得一技之长,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和文化品味。
国家应在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素质培养的同时,还将进行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参考文献:
      《社会科学》-浅谈用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文化素养  2012年6月12日  
 
(作者通联地址:四川省达川区陈家乡农技站)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