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助上海产“全能”稻

时间:2011-10-05 05:31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民以食为天。小小一碗米饭,让走过一个甲子风雨的共和国无数科研人员,为之上下求索。 长江流域杂交晚粳稻、节水抗旱稻、免耕直播稻……上海农科院专家经多年努力,借助农业新科技,使上海产稻米实现了产量、吃口、环保种植样样好。 好吃 杂交水稻,国人并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民以食为天。小小一碗米饭,让走过一个甲子风雨的共和国无数科研人员,为之上下求索。

长江流域杂交晚粳稻、节水抗旱稻、免耕直播稻……上海农科院专家经多年努力,借助农业新科技,使上海产稻米实现了产量、吃口、环保种植样样好。

好吃

杂交水稻新科技产品代理,国人并不陌生。袁隆平首创“三系”配套的杂交稻技术,相继育成亩产700公斤和800公斤的“超级水稻”,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不过,“超级水稻”都是籼稻,不如上海人爱吃的粳米黏、软、香。普通粳稻亩产只有550公斤左右,增长缓慢。能否利用杂交优势培育优质高产的粳稻?上世纪80年代,上海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专家开始复制袁氏“三系”法则,为晚粳稻寻找高产之路。

上海科学家利用优质粳稻不育系种源,培养出产量高、品质优的粳稻“妈妈”,并向籼稻“借宝”,将袁隆平千辛万苦找到的籼稻恢复基因,导入上海粳稻,经过十几代、近十年的培植和选育,最终成功培育出杂交粳稻恢复系申恢254、申恢1号。示范田亩产超过了750公斤网新科技,申恢254因此成为首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晚粳恢复系。

节水

高产的中国杂交稻,需要精耕细作,常患有三高“症状”——高水、高肥、高投入。为找到更环保的稻米新品种中国评论网,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和合作单位展开了“水稻基因资源创新和分子育种技术”研究:遍搜古今中外的150个水稻品种,与中国高产水稻杂交、回交,选留出14287个“特种”水稻株系,组成了一座珍贵的水稻功能基因库。

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又向水稻亲兄弟——旱稻“请教”高产节水绝招。2003年,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找到了世界上第一个旱稻不育系“沪旱1A”,让旱稻杂交稻成为可能。2006年,完成三系配套,第一次成功实现旱稻水稻杂交,育成节水抗旱杂交稻——“旱优3号”。之后,沪郊50亩“旱优3号”喜获丰收,它既有水稻的高产优势,亩产超过550公斤;又有旱稻的“节俭美德”,每亩节水超过400吨。而且它比普通水稻早收40余天,可以躲开稻田病虫害高发期。

省力

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曾发表文章指出,长期淹水条件下生产的稻谷,存在无机砷含量偏高的危险。旱种或被称为通气栽培的措施,也许可以避免这一风险。

去年夏天,专家尝试免耕种植“旱优3号”合肥新科技,将种子撒播在一片收割不久的油菜地里,不耕地,无灌溉,更不蓄水。结果,“旱优3号”扎根又快又深。不到两个月,稻穗饱满,亩产量有增无减,收获期提早了5天!今年,免耕稻首次大面积种植,每亩成本375元,比直播、机器插秧和普通水稻种植法分别节省144元、107元和514元。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