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单纯“要材料”,何必冠以“调研”之名

时间:2023-05-17 16:45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段官敬 点击:
从本质上来说,“材料式”调研压根就谈不上是“调研”,与调研没有“半毛钱”关系。
      从本质上来说,“材料式”调研压根就谈不上是“调研”,与调研没有“半毛钱”关系。试想,个别上级单位和领导干部打着调研旗号下基层,要求层层陪同、安排路线,事中各种座谈开会、交流发言,让人不知其可、云里雾里,按照程序来、热热闹闹走过场;事后拍照留念走人,要求基层准备好材料,甚至为领导本次调研出行写好“私人订制”调研报告。折磨基层、浪费资源,也失去调研的意义和价值,更败坏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让调研陷入务虚化和形式化。
    调研成果体现在“报告”上、材料上,但材料本身并不能等同于调研。调研贵在把基层情况摸清、问题找准、对策提实,要靠脚踏实地发现问题、身临其境体验困难,通过分析要素、切片症结、研究现象,看到工作运行和基层实况的本质逻辑,总结出工作落实不到位、群众不满意的原因所在,继而提出科学可行、行之有效、利于长远的对策与建议。可以说,调研的任何环节皆不在材料上,而在实打实的操作上与实践上。无可非议,只是向基层单纯要材料的“工作法”,就没有必要打着“调研”旗号。
    不能否认,向基层要材料是快速了解面上情况,掌握基层工作大致脉络的一种方式,但也无法掩盖一个事实,有时下级为了向上级“邀功请赏”、留好印象,难免会在材料上做文章,诸如美颜成效、政绩注水、问题淡化等老生常谈的问题。换而言之,向基层要材料最多只能参考,掌握实际真实、全面客观的情况还得迈开脚、睁开眼,人到心到、勤于调研。从这个角度出发,把“要材料”一关当做调研“收关”是多么滑稽。
   为何极个别领导干部热衷于“要材料”,原因也不必多说,无非还是官僚主义作风积弊成习,滋生了调研形式主义。不愿动脑筋、不想找“事”做,把调研异化为检查督导,从课题选题、到调研路线、再到问卷发放、又到座谈安排等等,让基层“一条龙服务”,最后掌握不到情况、捕捉不到“活鱼”,来和没来没两样、依旧“两眼一抹黑”,只能让基层自己准备调研报告。可以想象,基层自己找自己问题、给自己提意见,先不说站位和眼界问题,难免会把调研报告写成了“经验推介”。试问,这样的调研还有多少价值?
    调研是我们党开展工作的传家宝。只是单纯“要材料”,只顾让基层准备“全套”服务,何必要玷辱“调研”这个传家宝。从根本上来说,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就决定了调研是一项政治工作。谁在调研上动歪脑筋,无疑是政治站位出了问题,更何况中央三令五申杜绝调研形式主义,作为领导干部更要言传示范、作出表率,身体力行抓调研、求真务实下沉到基层。更何况,极少数领导干部若调研都弄虚作假,那平常工作还能抓出什么样?如何取信于民、践行忠诚?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