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中国传统节日的腊八节,大批的北京民众赶往1700余年历史的北京京西古刹潭柘寺争喝腊八粥。 中新社发 富田 摄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24日电(记者 上官云)“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俗语里的“腊八”,指的就是腊八节,时间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民俗专家高巍说,腊八节出现的时间很早,但直到宋朝市民生活逐渐发展成熟,才作为一个完整节日定型,“腊八是过年开始的标志。人们会祭祀祖先、神灵,一系列民俗活动也就拉开了序幕”。 关于腊八节,还有好几个不同的传说,有的传说是源于古代“赤豆打鬼”的风俗,有的则说是源自对忠臣岳飞的怀念……但不管是哪种传说,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一个习俗,即节日这天要喝腊八粥。这个记忆,也深深根植在很多人的脑海之中。 “熬腊八粥,我家比别人家花样多,有老家亲戚拿来的各种豆儿、黏高粱米,花生核桃虽然不多,但总算是有。”在老北京人赵兴力的记忆中,小时候的腊八节气氛特别好,“平时生活压力大,父亲老绷着脸,现在也开始有了笑容:老人儿有讲究,要过年了不能‘丧’着脸,否则接下来一年都不好过”。
资料图:古刹灵隐寺开锅熬制30万份粥,腊八粥香飘古寺。 江耘 摄 对孩子们来说,到了腊八就意味着学校已经放了寒假,快过年了。赵兴力说,农村老家开始来人探亲,不管是花生瓜子还是白薯干,总能带点儿好吃的,“最高兴的还是父亲会买些金果条桂花蜜,青丝红丝……当时甜果甜食不多,金果条经常被我们这些孩子偷吃”。 等到腊月初七,赵兴力说,父亲会把豆、米等原料泡上,“当然,先得挑出里头的沙子、小草棍儿、小虫子……然后一遍遍淘洗,盆里泡着江米、枣儿什么的得有十多样”。 “熬粥一般在腊八那天凌晨四点左右,用煤球炉子熬上3个多小时。小孩们睡得正香,就被大人叫起来喝粥。还放上金果条、青丝红丝或者凭票买来的红白糖。”说起儿时那碗腊八粥,赵兴力至今觉得回味无穷,“我最爱吃放红糖的腊八粥,现在回想还是流口水”。
资料图:腊八节北京民众雍和宫领腊八粥讨吉利。金硕 摄 到了80后孙芸这里,做腊八粥的过程没有之前那么繁复了,“记忆里粥的原料并不一定是八样,多半是喜欢什么口味,哪种原料就多放一点。我特别喜欢吃红枣,所以每年的腊八粥,妈妈让我帮着选原料,我总是会趁机准备很多红枣,喝粥的时候甜甜的,口感特别好。小孩都盼着过年吃好的、穿好的,那时候觉着喝到腊八粥,年也就快到了。现在生活条件好起来,期盼的感觉反而没那么强烈了”。 除了熬粥,腊八节的另外一个“规定动作”就是泡腊八蒜,做起来很简单,就是用老陈醋泡蒜。等过了十几天,由于醋的浸泡,蒜变成了好看的碧绿色,醋里则带着些蒜的辣味,春节前后,就着腊八蒜和醋吃饺子、拌凉菜,味道很好。 腊八蒜是怎么来的,也有一个说法,即旧时各家商号要在“腊八”这天算账,把一年的收支、盈亏计算清楚,就叫“腊八算”。债主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通知其准备还钱。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表示忌讳。久而久之,泡腊八蒜逐渐作为一种习俗流传下来。
腊月初七,赵兴力的老父亲正在剥蒜,准备泡腊八蒜。赵兴力供图 “泡腊八蒜,都是老人家提前就买好的‘大辫子蒜’,要是不够,到了节跟前还能再买点儿。那泡蒜的瓶子有医院装葡萄糖的瓶子、买咸菜剩下的玻璃罐……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五花八门。”赵兴力说,一般是在腊月初七下午或晚上,一家子坐在一起先剥蒜,“然后刷瓶子、买醋,把蒜搁进去,全套的活儿完成了,其乐融融。过去泡的多,现在泡的蒜少了点儿”。 与赵兴力一样,孙芸一家人也会在腊月初七做好泡腊八蒜的准备。还在很小的时候,她就帮着剥蒜、洗蒜、忙上大半天都不觉着累,“这几年常常能在微信朋友圈或者社交网站上看到科普传统节日风俗或者相关回忆文章,言语之间流露出浓浓的怀念。我想,大家可能想念的不只是活泼有趣的民俗,也是过节时浓浓的亲情和欢乐的氛围吧”。(孙芸为化名)(完) (责任编辑:佚名) |
高层论坛 | 省部长论坛 | 理论探索 | 强国论坛 | 党政建设 | 政策研究 | 军事纵横 | 区域发展 | 风云人物 | 时事观察 | 小康中国 | 海峡两岸 | 艺术纵横 | 文明时代 | 本站专访 | 房地产风云 | 外商投资 | 企业风云 | 城市评论 | 新闻评论 | 经济评论 | 时政论坛 | 国际论坛 | 民生论坛 | 深度看点 | 财经论坛 | 教育留学 | 传统文化 | 科技探索 | 母婴保健 | 市县巡礼 | 时尚购物 | 评论电视 | 评论电台 | 民风民俗 | 国学儒风 | 妇女儿童 | 糖酒文化 | 航空航天 | 中评音乐 | IT数码 | 美食频道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云南 | 辽宁 | 黑龙江 | 湖南 | 安徽 | 山东 | 新疆 | 江苏 | 浙江 | 江西 | 湖北 | 广西 | 甘肃 | 山西省 | 内蒙 | 吉林 | 福建 | 贵州 | 广东 | 青海 | 西藏 | 四川 | 宁夏 | 海南 | 台湾 | 香港 | 澳门 | 陕西 | 亚太聚焦 | 非洲频道 | 欧洲频道 | 区块链 | 两会频道 | 澳洲频道 | 国际经济 | 美洲频道 | 财富领袖 | 新硬件时代 | 物联网 | 一带一路 | 粤港澳大湾区 | 雄安新区 | 人工智能 | 民政工会 | 运动竞技 | 晚霞溢彩 | 人社保障 | 科技工业 | 建设兵团 | 投资发展 | 脱贫攻坚 | 产业联盟 | 网络金融 | 智慧城市 | 实业发展 | 科技创新 | 国际交流 | 会议专题 | 特色小镇 | 互联网+ |
回忆中的腊八节:喝粥盼过年 其乐融融泡腊八蒜
时间:2018-01-24 10:09来源:腾讯网 作者:未知 点击:
次
关于腊八节,还有好几个不同的传说,有的传说是源于古代“赤豆打鬼”的风俗,有的则说是源自对忠臣岳飞的怀念……但不管是哪种传说,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一个习俗,即节日这天要喝腊八粥。这个记忆,也深深根植在很多人的脑海之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 精彩文章
-
- 端午节期间我国日均132.1万人次出入境
今年端午节期间全国边检机关共查验出入境人员396.3万人次,日均132.1万人次,较去年端...
- 端午假期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假日消费焕新,为传统节日注入新活力;1.06亿人次出游,文旅行业复苏强劲;多地纷纷点...
- 千笔楼丨这个端午,我们看到了什么?
这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休闲盛宴,以粽子和龙舟为代表符号的传统文化,让...
- 万水千山“粽”是情——端午节活动在全球多地
品粽子、赛龙舟、扎香囊、赏民乐……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全球多地举行多种形...
- 传承人文力量 涵养家国情怀——多地群众端午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轻快的儿歌声...
- 文化和旅游部等启动“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
- 端午节期间我国日均132.1万人次出入境
- 中央文献网
- 中央编制办
- 国务院台办
- 中央统战部
- 中国长安网
- 中共中央党校
- 毛主席纪念堂
- 邓小平纪念馆
- 中国台湾网
- 中央档案馆
- 中央综治委
- 中国全国人大
- 中国全国政协
- 最高人民法院
- 全国最高检
- 解放日报网
- 中国外交部
- 中国国防部
- 中共青年团
- 国家发改委
- 中国教育部
- 中国科技部
- 中国工信部
- 中国国家民委
- 中国公安部
- 中国监察部
- 中国民政部
- 中国司法部
- 中国社保部
- 自然资源部
- 生态环境部
- 国家住建部
- 中国交通部
- 中国铁道部
- 中国水利部
- 农业农村部
- 中国商务部
- 文化和旅游部
- 卫生健康委
- 国家司法部
- 国务院新闻办
- 乡村振兴局
- 国务院国资委
- 国家防腐局
- 中国人民网
- 中国新华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网网站
- 中国光明网
- 中国日报网
- 美国美联社
- 俄通社塔斯社
- 中国新闻网
- 中央联络部
- 旗 帜 网
- 中纪委监察部
- 京东商城网
评论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chinare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40115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2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chinare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40115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