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调研“供给侧”

时间:2023-04-25 17:49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段官敬 点击:
具体到调研特定课题来说,调研是调研者与调研对象的双向互动,选择什么方式、到什么地方、走访什么人等,都会反映到最终的调研成果上来。
      具体到调研特定课题来说,调研是调研者与调研对象的双向互动,选择什么方式、到什么地方、走访什么人等,都会反映到最终的调研成果上来。一般来说,调研有明确目标、程序举措、任务内容等,从解决什么问题、到什么地方踩点等等,均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方能围绕调研主题确保调研成效高质量。如此,调研者聚焦解决问题、政策落地、工作推进,这些都是调研“需求侧”,从而达到调研目的。
     那么,从另一端来说,选择调研对象,画好调研路线图、制定调研方案等等,就是调研“供给侧”。找准调研“供给侧”远远比开展调研本身更重要。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若调研对象偏离了调研方向和主题,必然会浪费时间和精力,也容易滋生形式主义。为何,少数领导干部调研陷入走秀式、过场式、扎堆跟风等等,无不是调研“供给侧”未精准,调研对象、调研选点、调研样本等等,皆与调研目标、掌握情况毫无瓜葛。故此,捞不到“活鱼”、扣不准“脉搏”,只能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让调研进入了误区。
    涉深水者得蛟龙,入浅水者得鱼虾。调研“供给侧”往往不在表面和眼前,要深入到最一线、最基层、最前沿,才能真正找到破解问题“金钥匙”、走进群众“心坎里”、摸准病灶“最源头”。相反,少数领导干部习惯看花瓶盆栽,不愿观察犄角旮旯,大搞经典路线、要求提前打点,把调研“供给侧”定位在样板上,一大堆经验做法摸上来,问题不足全被掩盖,甚至屏蔽群众声音、无视问题根子。
    能否找准“供给侧”,考验实干作风。任何调研都不是坐享其成、等来的,而是不辞辛苦、奔波劳累获取的成果,折射出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和真挚,以及敢于担当负责的精神态度。比如,毛泽东把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称为“我的可敬爱的先生”;周恩来要求“对于重大问题,主要领导干部不但要亲临第一线,还要善于抓住带有关键性的问题不放,一抓到底”,并提出“这要成为一条规矩”;朱德说过,“要向上边反映真实情况,要讲老实话,不要报喜不报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言行之中,透射出共产党人崇高的政治品格和务实精神,对党员干部开展调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指导价值。
    调研是党员干部与百姓群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密切联系群众、走好群众路线、办好民生实事的重要路径。找准调研“供给侧”,深入到问题最突出、民生最集中、反应最强烈的地方开展调研,干部敢于担当、不惧麻烦,群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确保调研目标与调研过程有机集成,树牢问题导向、工作导向,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观念,推动调研走深走实。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