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是第三十三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支撑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对保护耕地、节约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部署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为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方向。 过去10年来,我国实现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38.61%,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修复累计完成治理修复面积530多万公顷,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实现了2020年耕地保有量18.65亿亩的目标……自然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新征程上,自然资源系统牢记职责使命,与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统筹发展和安全,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资源支撑。 牢记“国之大者”,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盛夏时节,万物竞秀,广袤田野,生机勃勃。 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镇罗义北庄村田间一派忙碌。“建蓄水池、修机耕路,经过土地整理,望天收的撂荒地变成高产田。”村民孟香山说,复垦后一年能种两季,他准备扩大流转面积,再多种些粮。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粮食生产,根在耕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保护耕地要像保护文物那样来做,甚至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来做”“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人多地少,基本国情。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然而,耕地保护任务艰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与此同时,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超过一半的耕地依然靠天收。 “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叮嘱,化作保护耕地的坚决行动。 ——稳数量,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全国耕地保护任务目标为18.65亿亩,保持到2035年不变。确保耕地数量不能减,一系列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法制更严密。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完成修改并颁布实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耕地保护法草案正在起草。 政策监管更严格。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终身追责,共同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按照中央的要求每年进行考核,突破耕地红线的一票否决。严管耕地占补平衡,自然资源部自2018年以来连续组织开展补充耕地核查,涉及补充耕地项目17.6万个,查处问题项目比例占5.6%;严格执法督察,2018年以来,全国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32.42万宗,涉及土地面积41.92万公顷,罚没款1145.57亿元,10613名责任人受到党纪政务处分。自然资源部区域挂牌督办河北、山西、浙江、辽宁、山东等5省8个县(区)土地卫片执法工作中存在的弄虚作假、填报不实等违法违规问题,并督促整改落实;公开通报729个土地违法等典型案例。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连续5年围绕耕地保护突出问题,对省级政府开展监督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每年向省级政府印发《督察意见书》,对“大棚房”、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以及补充耕地不实、破坏生态等突出问题重点督办,限期整改。向社会公开通报了236个土地违法违规典型问题,约谈了145个土地违法违规问题严重的市县政府负责人,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督促地方严格整改。 守住耕地红线,变化实实在在。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伏道镇西水磨湾村,流行这样一段顺口溜,“有了脚下地,才有口中粮。哪里能建房,哪里要种粮。手中图一张,心里有主张。”村党支部书记王素青说,“保护耕地,现在大家的自觉性都高着呢,村里耕地实现零减少。” 放眼全国,耕地持续快速减少的态势得到初步遏制。自2021年以来,全国耕地总量连续两年实现净增长。 ——控用途,确保农田就是农田。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6320亩耕地,绿意葱茏。村党委书记李雪平有了新头衔——“田长”。“和我一起巡田的还有12名网格员和‘天眼’,我们都是饭碗田的守护者。”李雪平指了指田边的摄像头说。 依托10颗眉山“天府星座”卫星,眉山全市耕地实现监测全覆盖。在眉山市田长制办公室的大屏幕上,耕地数量、位置、田长等信息一目了然。 严格用途管制,完善制度是关键。“人防+技防”,织密用途管制网。截至2022年底,田长制已在26个省(区、市)落地生根。四川省构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网格员”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和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机制。 “针对‘国土三调’反映出的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造成耕地流失问题,设立耕地‘进出平衡’制度”。自然资源部主要负责人表示,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从源头上控制非农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等对耕地的占用,确需占用的,按规定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 ——提质量,确保农田必须是良田。 耕地地力弱、碎片化,农田基础设施无法配套,难以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掣肘因素亟待破解。 保沃土,造良田。湖南安仁,将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截至目前,全县已实施8个耕作层剥离项目,剥离的耕作层用于新增耕地800余亩,耕地质量较再利用前提高2等。 “小田”变“大田”。浙江杭州,开展“百千万”连片整治工程试点,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全市建成30万亩以上集中连片、土壤肥沃、设施配套、适宜规模种植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 保护黑土地,治理盐碱地,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统筹发展与安全,兼顾数量与质量,加强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复,开展综合治理和改造提升,瞄准短板弱项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让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让每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节约集约用地,不断提高用地效率,夯实高质量发展之基 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土地,农业现代化要保证土地数量和质量。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节约资源是根本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土地是不少,但同14亿人口的需求一比,又是稀缺资源!建城市、搞工业、保生态都要用地,必须精打细算”“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 ——节约集约,规划先行。 在河北省邱县邱城镇,前段寨、中段寨、后段寨的村庄规划赢得村民们点赞。“编制村庄规划既要改善人居环境,也要想办法提升村民的经济收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驻村规划师陈普说,通过逐户走访、问卷调查、实地踏勘,规划完成后腾挪出10.8亩建设用地指标。 “规划节约是最大的节约,加强规划引领和用途管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张兵说,当前,我国城乡统筹的国土空间格局已基本形成,省市县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审批正在全力推进。 “加强规划源头管控,把资源节约集约的原则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工作中,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提升国土空间资源利用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严金明说。 ——节约集约,机制保障。 在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汽车智能零部件、常州通信技术、万都智慧物流三大产业园,推进多层厂房建设。“3个试点项目总用地618亩,竖向上建筑功能混合,节约用地比例约10%。”天宁区区长张凯奇说。 寸土生寸金。“土地集约的背后,发展质量在提升。”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张国梁说,2022年底,江苏省建设用地地均GDP达33.4万元/亩,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较2020年下降11%,今后将继续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以较少资源消耗支撑更多优质发展增量。 从全国范围看,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实施增量安排与存量盘活挂钩的“增存挂钩”机制,倒逼各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取得明显成效。自2018年实施以来,全国消化“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共计2200多万亩。 节地用好“换”字诀。打造立体养殖、多层标准厂房,建构架式风电塔、全地埋式净水厂等,土地开发由“二维”转向“三维”,不少城市建起立体“坐标轴”,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开发,从“平方”变为“立方”。 2013—2022年期间,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了38.61%,国土经济密度明显提高。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司长刘明松说,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严格用地总量和强度双重控制,优化用地结构“腾空间”,严格标准控制“省空间”,立体综合开发“拓空间”,推广节地技术模式“造空间”。2019年以来,自然资源部已陆续推出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共计3批次46项。 ——节约集约,改革创新。 今年,江西省崇义县获评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走进崇义县龙达矿业,办公及职工宿舍楼等工程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中。 “通过挖掘存量土地和盘活村集体闲置土地,对引进的企业实施‘点状供地’,在破解乡村产业用地难题的同时,实现了乡村土地精细化、集约化利用。”崇义县丰州乡党委书记黄小钦介绍。 崇义县自然资源局局长汤昌禄说,通过改革创新,化解土地利用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持续提升节约集约高质高效用地水平。 从规划引领到市场配置,从框定总量到盘活存量,从考评激励到示范引领,节约集约用地举措越来越精细;持续增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能力,不断改革用地计划管理方式,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不断提高用地效率,我国建设用地总量持续高位净增长的态势有所减缓。 “十四五”期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将控制在2950万亩,比“十三五”期间压减约300万亩。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比2020年降低15%左右。 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均自然资源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中国,短短几十年里,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历程,生态环境问题也在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直面发展课题,新时代中国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田”是关键要素。 让“田”更健康,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2022年岁末,“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颁奖词简短有力:“‘中国山水工程’将所有生态系统视为‘生命共同体’,通过不懈努力恢复了中国数百万公顷的土地。” 湖北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纳入“十四五”第二批山水工程。 湖北石首,临靠长江,西连荆江起点,东接洪湖流域。这里的农田生态健康,关系长江水环境健康和水生态安全。 秧苗青青,蛙鸣阵阵,小鸭子在稻田里嬉戏。石首市乡村绿色生产基地,一水多用,一田三收。“鸭蛙稻共作,稻米品质好了,农田生物多样性也提升了。”石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孙贤海说。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山水工程落地实施,一幅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跃然入目。2016年以来,我国陆续实施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按照计划,2021年至2025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不少于500亿元资金,支持实施至少25个新的山水工程。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副司长王磊表示,从生态系统的关联性、整体性出发,采用系统治理思路实施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布局合理的农田生态系统,为推进农业空间一体化保护修复探索路径。 让“田”更美丽,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基础。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天福村里,农田集中连片,生态环境优良。“得益于‘千万工程’打下的好基础,土地全域综合整治又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能。”新塍镇党委书记翁松刚说。 新增灌溉排涝面积1320亩,新建灌排渠道95.31公里,新(改)建道路生态工程34.2公里,新建游步道5公里、景观节点6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让天福村这片田园更加美丽,吸引不少“农创客”拎包入住。整治后的良田为高效经营创造条件,一二三产融合,“好田景”带来“好钱景”,全镇的稻米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0亿元。 全要素整治、全链条发展……近年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全国多个试点地区取得突出成效,正有力推动区域土地保护利用形成新格局。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将继续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通过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和风貌提升等工程,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系统支撑。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山清水秀、林茂田肥、湖美草绿的生命共同体,愈发生机勃勃,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记者 朱隽 常钦) (责任编辑:佚名) |
高层论坛 | 省部长论坛 | 理论探索 | 强国论坛 | 党政建设 | 政策研究 | 军事纵横 | 区域发展 | 风云人物 | 时事观察 | 小康中国 | 海峡两岸 | 艺术纵横 | 文明时代 | 本站专访 | 房地产风云 | 外商投资 | 企业风云 | 城市评论 | 新闻评论 | 经济评论 | 时政论坛 | 国际论坛 | 民生论坛 | 深度看点 | 财经论坛 | 教育留学 | 传统文化 | 科技探索 | 母婴保健 | 市县巡礼 | 时尚购物 | 评论电视 | 评论电台 | 民风民俗 | 国学儒风 | 妇女儿童 | 糖酒文化 | 航空航天 | 中评音乐 | IT数码 | 美食频道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云南 | 辽宁 | 黑龙江 | 湖南 | 安徽 | 山东 | 新疆 | 江苏 | 浙江 | 江西 | 湖北 | 广西 | 甘肃 | 山西省 | 内蒙 | 吉林 | 福建 | 贵州 | 广东 | 青海 | 西藏 | 四川 | 宁夏 | 海南 | 台湾 | 香港 | 澳门 | 陕西 | 亚太聚焦 | 非洲频道 | 欧洲频道 | 区块链 | 两会频道 | 澳洲频道 | 国际经济 | 美洲频道 | 财富领袖 | 新硬件时代 | 物联网 | 一带一路 | 粤港澳大湾区 | 雄安新区 | 人工智能 | 民政工会 | 运动竞技 | 晚霞溢彩 | 人社保障 | 科技工业 | 建设兵团 | 投资发展 | 脱贫攻坚 | 产业联盟 | 网络金融 | 智慧城市 | 实业发展 | 科技创新 | 国际交流 | 会议专题 | 特色小镇 | 互联网+ |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资源支撑
时间:2023-06-25 17:14来源:新华网 作者:记者 朱隽 常钦 点击:
次
——写在第三十三个全国土地日之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牢牢守住这条红线,习近平再三强调
- 下一篇:我国拟立法保障粮食安全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 精彩文章
-
- 牢记为农服务宗旨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激励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和“三农”工作者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再...
- 第一观察丨习近平总书记田间地头话农事
“总书记一看就是干农活的‘老把式’”“这是老农民才有的动作呀”……人民群众由衷地...
- 中央一号文件|我国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改
据农业农村部消息,2023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化肥农药...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习近平对“三农”
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
- 习近平: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抓好盐碱地综合改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问题...
- 《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
- 牢记为农服务宗旨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 中央文献网
- 中欧协经文委
- 国务院台办
- 中央统战部
- 中国长安网
- 中共中央党校
- 毛主席纪念堂
- 邓小平纪念馆
- 中国台湾网
- 中央档案馆
- 中央综治委
- 中央编制办
- 中国全国人大
- 中国全国政协
- 最高人民法院
- 全国最高检
- 解放日报网
- 中国外交部
- 中国国防部
- 中共青年团
- 国家发改委
- 中国教育部
- 中国科技部
- 中国工信部
- 中国国家民委
- 中国公安部
- 中国监察部
- 中国民政部
- 中国司法部
- 中国社保部
- 自然资源部
- 生态环境部
- 国家住建部
- 中国交通部
- 中国铁道部
- 中国水利部
- 农业农村部
- 中国商务部
- 文化和旅游部
- 卫生健康委
- 国家司法部
- 国务院新闻办
- 乡村振兴局
- 国务院国资委
- 国家防腐局
- 中国人民网
- 中国新华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网网站
- 中国光明网
- 中国日报网
- 美国美联社
- 俄通社塔斯社
- 中国新闻网
- 中央联络部
- 旗 帜 网
- 中纪委监察部
- 一带一路经委
评论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chinare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40115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2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chinare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40115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