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9月12日电 题:姑苏古城:在传承历史文脉中焕新发展 新华社记者杨绍功 姑苏古城北,步入一条小巷,在粉墙黛瓦间,人们抬眼就能看到那座与苏州人历久相伴的北寺塔。这条小巷名为塔影弄。傍晚,路灯亮起,将北寺塔的剪影映在小巷墙上,以“塔影”为元素的互动装置引得行人驻足体验。 “塔影入弄”的回归是姑苏古城“微更新”中的一幕。 “街巷更新前,弄里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都觉得小巷名不符实,‘塔影入弄’没处看,只有老旧、破乱的巷子。”住在附近的老人徐文英说。 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北寺塔高70多米,是姑苏古城区的地标之一,稍微开阔一点的地方抬头不难看到塔影,但要让塔影入弄却不容易。 近10年来,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积极探索创新实施古城保护,以“微更新”推进老旧街巷改造,便利市民生活,盘活文物古建,引入创业创新,让这座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不断彰显青春活力。塔影弄这样的小巷再度名符其实。 姑苏区32号街坊是江南文化传统风貌的典型代表区域。60多岁的居民荣幼竹,在32号街坊一处上百年小院落里,与十多户邻居挤住了几十年。老房子维修不断,影响生活。住小院,少阳光,衣服总发霉,连上厕所都不方便。 古城改造中,政府把选择权交给居民,愿意迁居的可以住上楼房,选择留下的由政府提供资金改善公共环境。荣幼竹家搬到了几公里外,生活品质明显提升。“现在住90多平方米的楼房,房子宽敞了,心也宽敞了。”荣幼竹说。 32号街坊改造时,有老街坊提到,小时候家门口有一排樱花树。改造后,门口真种回了一排樱花树,一些老街坊感动得泪眼婆娑。 “‘微更新’,是要从细节出发,下‘绣花功夫’。”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置业有限公司业务负责人吴嘉立说。与这片古城里许多从事城市更新工作的人一样,“80后”的吴嘉立也有一份古城情结——这里寄托了人们对小桥流水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好想象。 修复城市肌理,活化文化想象,还有大量细节工作要做。近半个世纪前,中张家巷河被填平盖房。历时十多年的努力,在2020年,这条600多米的小河重新通水,连接姑苏城墙内外。当地也陆续实施王天井河、校场河、菉葭巷河等历史河道恢复工程,千年水城格局得以延续。 水流动起来了,水巷风貌也要焕新。有关部门为居民制定“一户一策”的整体提升方案,清理违章搭建,修缮老旧楼房,让背街水巷面貌一新。 现在,姑苏古城区有35条河流,总长53公里,划船可以游览五六个小时。当地提升改造的5条河道实现滨河绿化,成为生态河道,22条背街水巷绿化更新,江南水巷风情不断凸显。 随着古城“微更新”推进,文创热也悄然展开。几个年轻创业者对记者表示,他们对古吴语非常感兴趣,正在开发一个古吴语的文化传播项目。不少古城建筑被辟为创业园区,许多青年创业者在这里交流碰撞,衍生出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咖啡馆、潮玩店、手工坊……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原住民,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历史系教授胡阿祥认为,对古城进行以有机更新为内涵的“微更新”和以人为本的“活态保护”,印证着城市发展理念的变迁。面向未来,城市建设要统筹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有情怀风貌,也要有人间烟火,赋予古城不断自我更新发展的活力。 姑苏古城的新变化是江苏古城保护工作的缩影。江苏持续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不断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积极开展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新增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目前共保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传承历史文脉、激扬创新活力、打造宜居环境,股股崭新的力量正在江南大地蓬勃生长。 (责任编辑:佚名) |
高层论坛 | 省部长论坛 | 理论探索 | 强国论坛 | 党政建设 | 政策研究 | 军事纵横 | 区域发展 | 风云人物 | 时事观察 | 小康中国 | 海峡两岸 | 艺术纵横 | 文明时代 | 本站专访 | 房地产风云 | 外商投资 | 企业风云 | 城市评论 | 新闻评论 | 经济评论 | 时政论坛 | 国际论坛 | 民生论坛 | 深度看点 | 财经论坛 | 教育留学 | 传统文化 | 科技探索 | 母婴保健 | 市县巡礼 | 时尚购物 | 评论电视 | 评论电台 | 民风民俗 | 国学儒风 | 妇女儿童 | 糖酒文化 | 航空航天 | 中评音乐 | IT数码 | 美食频道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云南 | 辽宁 | 黑龙江 | 湖南 | 安徽 | 山东 | 新疆 | 江苏 | 浙江 | 江西 | 湖北 | 广西 | 甘肃 | 山西省 | 内蒙 | 吉林 | 福建 | 贵州 | 广东 | 青海 | 西藏 | 四川 | 宁夏 | 海南 | 台湾 | 香港 | 澳门 | 陕西 | 亚太聚焦 | 非洲频道 | 欧洲频道 | 区块链 | 两会频道 | 澳洲频道 | 国际经济 | 美洲频道 | 财富领袖 | 新硬件时代 | 物联网 | 一带一路 | 粤港澳大湾区 | 雄安新区 | 人工智能 | 民政工会 | 运动竞技 | 晚霞溢彩 | 人社保障 | 科技工业 | 建设兵团 | 投资发展 | 脱贫攻坚 | 产业联盟 | 网络金融 | 智慧城市 | 实业发展 | 科技创新 | 国际交流 | 会议专题 | 特色小镇 | 互联网+ |
姑苏古城:在传承历史文脉中焕新发展
时间:2022-09-12 11:13来源:新华网 作者:记者杨绍功 点击:
次
姑苏古城北,步入一条小巷,在粉墙黛瓦间,人们抬眼就能看到那座与苏州人历久相伴的北寺塔。这条小巷名为塔影弄。傍晚,路灯亮起,将北寺塔的剪影映在小巷墙上,以“塔影”为元素的互动装置引得行人驻足体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在北京开幕
- 下一篇:习近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 精彩文章
-
- 践行艺术为民 繁荣文艺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激励戏剧工作者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
-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2024中国网络媒体论坛
论坛期间,举办了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案例分享会、网络文化精品建设主题论坛、走好网上...
- 学习进行时丨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新春祝福·非遗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党的十八大以来,每逢春节...
- 学习进行时丨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新春祝福·隽永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党的十八大以来,每逢春节...
- 2024年总台春晚完成全部五次彩排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2月7日进行第五次彩排。歌曲、舞蹈、相声、小品、...
- 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到处出现新的“文化热”。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
- 践行艺术为民 繁荣文艺事业
- 中央文献网
- 中欧协经文委
- 国务院台办
- 中央统战部
- 中国长安网
- 中共中央党校
- 毛主席纪念堂
- 邓小平纪念馆
- 中国台湾网
- 中央档案馆
- 中央综治委
- 中央编制办
- 中国全国人大
- 中国全国政协
- 最高人民法院
- 全国最高检
- 解放日报网
- 中国外交部
- 中国国防部
- 中共青年团
- 国家发改委
- 中国教育部
- 中国科技部
- 中国工信部
- 中国国家民委
- 中国公安部
- 中国监察部
- 中国民政部
- 中国司法部
- 中国社保部
- 自然资源部
- 生态环境部
- 国家住建部
- 中国交通部
- 中国铁道部
- 中国水利部
- 农业农村部
- 中国商务部
- 文化和旅游部
- 卫生健康委
- 国家司法部
- 国务院新闻办
- 乡村振兴局
- 国务院国资委
- 国家防腐局
- 中国人民网
- 中国新华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网网站
- 中国光明网
- 中国日报网
- 美国美联社
- 俄通社塔斯社
- 中国新闻网
- 中央联络部
- 旗 帜 网
- 中纪委监察部
- 一带一路经委
评论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chinare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40115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2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chinare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40115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