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传媒>传媒政策>

不可让“领导小组”泛滥成灾

时间:2018-11-09 12:14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雪梅 点击:
政府工作事无巨细,临时性工作也会随时降临,成立“临时机构”应急不可避免,但必须要把握好分寸,切不可求多求全。一个巴掌拍不响,要彻底为“领导小组”瘦身,关键还需上下级部门联动,克服官僚主义心态,纠正形式主义作风,引导干部多在工作实绩上见“真招”。
      某媒体调研发现,一个镇党委委员兼了15个“领导小组”的副组长。地县一票否决的工作达到50多项,达标的标准,就是每次工作是否设立领导小组,是否挂牌立刻“上墙”,是否配齐人员,所以下面就得成立那么多“领导小组”,所以一个恐怕连副处级都不到的委员,头上要戴着十多顶“乌纱”。
    为了推进某些临时性重点工作,增强跨部门工作协调联动,成立个“领导小组”无可厚非,但工作完成后,应该依照程序予以销账,确保“领导小组”不长期耗费领导精力、占用部门抽调的人员。但现实却骨感得多,“领导小组”撤销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成立的速度,总量不断攀升,很多市县一级政府的领导小组数量动辄上百个,成了泛滥成灾的一大“公害”。
    年年都在清理撤销,却越“撤”越多,大有“撤”不完的势头,主要还是政府部门“中间一公里”出了问题。但凡一样工作,有的上级部门把是否成立“领导小组”当成重不重视的标准,仿佛没有领导重视就办不成事,没有成立“领导小组”就是不重视表现,逼着基层完善“组织机构”。基层部门为了考核过关,自然不敢说“不”,一切遵照执行,“创卫办”“西瓜办”“馒头办”之类的“领导小组”,恐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产物。
    不可否认,有了领导干部的重视、参与和协调,工作推进必然要容易得多,也更能够取得成效。但不分清红皂白、不考虑基层实际,什么都要基层主官挂帅牵头,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搞“一刀切”,领导干部忙不过来,难以亲自过问,就变相等于“什么都没有牵头”,“领导小组”就沦为一个迎检的“空牌子”,满足上级部门“基层重视”的虚荣心。
    而实际上,基层要成立一个“领导小组”,意味着在众多职能部门间,新增一个协调机构,无形之中增加了文件、会议数量,助长“文山会海”现象,同时也容易引起职能部门与“领导小组”职责混淆,相互扯皮,降低行政效率。“领导小组”一旦多起来,基层工作必然会乱套,导致行政成本增加、资源浪费,对推动工作落实正好适得其反,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政府工作事无巨细,临时性工作也会随时降临,成立“临时机构”应急不可避免,但必须要把握好分寸,切不可求多求全。一个巴掌拍不响,要彻底为“领导小组”瘦身,关键还需上下级部门联动,克服官僚主义心态,纠正形式主义作风,引导干部多在工作实绩上见“真招”。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