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应以民为本

时间:2018-10-15 11:31来源:中评网 作者:周娅 点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顺民意则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古时候的统治者就深知人民力量的伟大,人民力量的重要性。历史是做好的教科书,“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话至今仍然历久弥新,意义深刻。历史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历史知识本身,而在于隐藏在历史知识背后的思想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之《治国有常民为本》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解读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引起热烈反响。
     笔者认为:中国自古就有“民为贵(本),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思想,这提醒执政者,国家因民众的存在而存在,国家的举措都要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如果违反了这一点,国家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在当今的和平时代,我党在治国理政上更应切实增强以民为本的思想认识,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而不懈努力。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说的是治理国家的原则,最根本的就是要利民,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让广大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从“全面深化改革”到“精准扶贫”,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乡村振兴战略”,从规劝年轻人“少熬夜”到“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无不体现这一道理,这也是重民生才能体民情,兴民德才能促民业,得民心才能筑民基的重要体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顺民意则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古时候的统治者就深知人民力量的伟大,人民力量的重要性。历史是做好的教科书,“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话至今仍然历久弥新,意义深刻。历史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历史知识本身,而在于隐藏在历史知识背后的思想。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党应坚决紧跟时代步伐,借古鉴今,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为民为国家多干实事好事,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图片文章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