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与北京(图)

时间:2011-10-15 15:56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原名郑燮,江苏兴化人,是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其名言“难得糊涂”为人们所熟知。他曾四次进京,留下许多佳话。《郑板桥传》、《板桥纪年》和《北京史话》中略有记述。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九月,21岁的郑板桥

郑板桥与北京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原名郑燮,江苏兴化人,是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其名言“难得糊涂”为人们所熟知。他曾四次进京,留下许多佳话。《郑板桥传》、《板桥纪年》和《北京史话》中略有记述。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九月,21岁的郑板桥首次赴北京,暂居于西郊瓮山(今颐和园一带)附近。因山前山后寺院较多,他便到多座古刹寻访,与好友谈禅论画江苏书画网,并在漱云轩用小楷体书写了欧阳修的《秋声赋》。书画界认为这是郑板桥流传至今最早的书法作品。 郑板桥二次进京是在雍正三年(1725年)。在京期间“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书画京城十大名家,放言高论,臧否人物江苏书画家网刘湘春,因而得狂名”。他还结识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此次进京他除了广交朋友外,还在京城巡游,并将自己在京城的所见所闻,写成了《燕京杂咏》。 乾隆元年(1736年),郑板桥第三次进京。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上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为此他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牡丹富贵号花王,芍药调和宰相祥。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由此可见他的喜悦之情。然而,中了进士并不等于就有官做,朝中没有“靠山”的郑板桥,只好在京闲居。于是他游历京郊的禅林寺院,与僧人广交朋友,谈经论法,自得逍遥。他曾与西山法海寺的仁公上人、瓮山无方上人和香山卧佛寺的青崖和尚有过交往,相互唱和,留下不少诗篇。他在《赠瓮山无方上人》诗中写道:“山裹都城北,僧居御苑西。”题目中的“瓮山”,即今颐和园万寿山,当时还没兴建清漪园(今颐和园),“御园”当指圆明园。瓮山之阳,有圆静寺中国评论网,无方上人在该寺出家。他在《寄青崖和尚》诗中写道:“山中卧佛何时起,寺里樱花此日红。骤雨忽添崖下水,泉声都作晚来风。”对香山卧佛寺的秀丽风光进行了生动的描绘。郑板桥在卧佛寺小居期间,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其中有户部郎中伊福纳,在其携同下,郑板桥到香山观赏红叶。“红树年年只报秋,西山岁岁想同游”,这是他此行的真实写照。他在京闲居一年,仍没有谋到一官半职,只好南归扬州。 乾隆六年(1741年),郑板桥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进京,以求“候补官缺”。他将自己的诗作和书画作品赠与慎郡王允禧,得到慎郡王的赏识。不久在他的举荐下,郑板桥终于在他中进士后的第六年,即乾隆七年(1742年)春,谋得了山东范县县令之职(后又做过潍县县令),此时郑板桥已年近50岁了。从此,郑板桥开始了他为时12年的县令生涯。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