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环保>地方信息>

长三角:绿水青山美景重现

时间:2015-05-22 10:32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敏洁 点击:
图为一艘游船行驶在太湖图影湿地内的水面上。 新华社记者 徐 昱摄 人民网北京5月21日电 在中国第一大经济区长三角地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怎么办?十八大报告指明出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寸土寸金的上海,为了建成生态

  图为一艘游船行驶在太湖图影湿地内的水面上。

  新华社记者 徐 昱摄

  人民网北京5月21日电 在中国第一大经济区——长三角地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怎么办?十八大报告指明出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寸土寸金的上海,为了建成生态宜居城市,近年“挤”出了许多绿地或街心花园。2014年末与1998年相比,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翻了一番,市民出门500米必见“绿”。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沈发入职25年,参与并见证了上海苏州河水环境治理、世博园区土壤修复等重大工程:“从最初着眼于‘点’的‘三废’治理,逐步走向综合整治,走向环境建设、整体生态体系的修复。”

  “这几年,太湖又像我们小时候那么美了!”家住江苏无锡马山镇朝霞新村的黄阿姨,每天会步行半小时到太湖边散步,凉风习习,岸青水绿。2013年8月,江苏在全国率先编制印发省级《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苏州、无锡等市也配套建立起市级生态补偿机制,苏州每年补偿资金超过7亿元,无锡年补偿资金也超过2亿元。

  10年前,矿山多、水泥厂多、喷水织机多、蓄电池企业多,南太湖之滨的浙江省长兴县,一度成为环境差的代名词。如今群众“下太湖游泳”“河港里淘米洗菜”的景象重现,空气质量优良率从77.8%升至90.7%,森林覆盖率达到51.3%,2014年摘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县”称号。

  “10年来,安徽已累计投入资金近28.4亿元,完成193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完成治理面积约40平方公里。”安徽省国土厅资源恢复整治处处长陈丽民介绍说。曾经因采矿一度千疮百孔的火龙山,如今又是绿色满眼。

  “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该淘汰的淘汰、该调整的调整、该提高的提高,这是治本之策。”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金均说,在此过程中肯定会有经济损失,但是通过这样的整合,腾出空间,有利于长远发展。(本报记者励漪、申琳、姚雪青、江南、何聪采写) 
上海 市民出门500米见“绿”

  本报记者 励 漪

  “早起上班沿绿林小径走到地铁站,一天都有好心情。”小张家在浦东杨高中路,窗户底下是一片繁茂的绿化带。

  上海近年“挤”出了许多这样的绿地。2014年末与1998年相比,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8.36%,翻了一番;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2.96平方米增至13.38平方米。如今市民出门500米必见“绿”,整个城市已建起158座公园及总面积26平方公里的环城林带。

  “从最初着眼于‘点’的‘三废’治理,逐步走向综合整治,走向环境建设、整体生态体系的修复。”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沈发说。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却曾是“黑如墨、臭如粪”。从1996年起,上海采取“截流、治污、清淤、引清、绿化”措施,通过截污使干流水质消除黑臭,河边还建起了第一个带有亲水平台的居民小区。加上此后的二期、三期工程,苏州河整体水质达到了五类景观水标准。

  同时,上海实施了“万河整治行动”,对全市郊区总长约2万公里的村镇级河道全面治理。“十二五”期间,从“消除黑臭、改善水质”向“稳定水质、修复生态”转变,建立了“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治水机制,并创造了“万人就业”岗位,全市河道保洁人员将近1.4万人,镇村河道保洁覆盖率达98%。上海还制定了多层次的相关政府官员考绩体系,督促其履行好在水环境和河道治理方面的职责。

  此外,上海世博会园区的土壤修复,历时6年,累计完成污染土处置量20多万方。最近,上海迪士尼二期地块的调查、评估与修复工程也已大规模展开。

  记者了解到,上海将环境保护全面融入发展大局,2000年以来,全市环保投入占同年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3%左右,达到发达国家投入水平。滚动实施了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安排项目1183项,资金投入约3200亿元。今年出台的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预计总投资1000亿元左右,其终期目标是:PM2.5浓度在2013年基础上下降20%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实现达标,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15.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危险废物全部安全处置。
江苏 严守红线修复生态

  本报记者 申 琳 姚雪青

  初夏时节,家住江苏无锡马山镇朝霞新村的黄阿姨每天会步行半小时到太湖边散步,“这几年,太湖又像我们小时候那么美了!”

  2013年8月,江苏在全国率先编制印发省级《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太湖沿岸成为重要的生态红线保护区域。江苏在此加强污染防治、加快生态修复,推进沿太湖湿地建设,削减污染物入湖总量,提升了太湖治理工作成效。据了解,江苏生态红线区域陆域面积达2.2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2.23%。

  “江苏生态修复投入大、成效好,其成功经验是坚持科学的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利用生态学规律,因地制宜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工作。”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说。

  无锡、苏州的生态修复重点围绕太湖湿地建设。沿海的南通市,加强军山东南麓自然生态保留地、小洋口海洋公园、蛎蚜山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地处江南丘陵地区的镇江强化山体保护,关闭矿山企业257家、露天采石宕口431个。

  地处苏北的盐城、宿迁等地分布有多个自然保护区。两地政府进一步强化自然保护区规范建设,推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渔还湿工作,逐步恢复保护区自然风貌。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徐州,加大投入对1.74万亩采煤塌陷地修复改造,建设了风景秀美的潘安湖生态旅游区等湿地公园。

  在南京,江宁、高淳等郊区重点整治提升农村环境,依托自然山水,着力打造农村居民宜居样板。

  严守生态红线,既靠铁的制度保障,也要有好的政策支撑。考虑到生态红线区域在发展上受到的严格限制,江苏通过同步实施生态补偿,鼓励引导相关区域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2013年、2014年,江苏省财政分别拿出10亿元、15亿元补偿资金,用于生态红线区域内的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苏州、无锡等市也配套建起市级生态补偿机制,苏州每年补偿资金超7亿元,无锡的年补偿资金也超2亿元。


 树立绿色发展观(快评)

  江 南

  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长三角绿水青山美景得以重现。要改变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状况,需要治水、治气、治污,还水以净、还山以绿。修复自然生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树立一种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观”,涵养生态文化,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高扬生态文明的主流价值观。

  要转变发展方式,首先必须转变指导思想。可喜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像浙江省今年宣布,对26个刚摘去“欠发达县”帽子的县市区,今后不再考核GDP总量,转而考核生态、民生等指标,立足绿色发展、生态富民,让昔日的“欠发达”早日转型成为“绿富美”。

  修复自然生态,要统筹协调眼前与长远、保护与发展、经济利益与生态效应。生态文明既要生态优、环境好,也要经济强、百姓富。这就需要各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探索适合本地特色、适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绿色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六福)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