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绿水青山孕育出金山银山

时间:2018-03-28 16:19来源:中评网 作者:周文郁 点击:
攻坚战面临的硬骨头一块比一块难啃,要硬啃,更要巧啃。生态扶贫能在两大战场上同时突进,一石二鸟,使的就是个巧劲。它既需要守护生态环境的底线思维,也要有穷则思变的创新理念;既要依靠配套政策的完善,也要撬动市场的力量。
     攻坚战面临的硬骨头一块比一块难啃,要硬啃,更要巧啃。生态扶贫能在两大战场上同时突进,一石二鸟,使的就是个巧劲。它既需要守护生态环境的底线思维,也要有穷则思变的创新理念;既要依靠配套政策的完善,也要撬动市场的力量。(人民日报,3月26日)
     我们常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然而,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毋庸讳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对环境的焦虑和不满情绪日渐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成为制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瓶颈”。
     生态环境,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那些嘴上讲保护生态环境,但却一直打环境建设的“擦边球”;或者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啥也不干、等待观望的思想和行为,都与中央关于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指示精神格格不入。
    绿水青山应该变成金山银山。虽然已经告别“唯gdp”时代,但不能奢望地方和个人抛开社会效益只谈生态效益。在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下,老百姓难免会照旧毁林毁草填湖,企业难免会照旧污染环境、破坏资源,地方政府也难以真心支持投入巨大的环境保护工作。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受制于交通不便、经济基础弱等因素,除了少数地方外,旅游产业和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等整体还不发达。要想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良性循环,还需要作出艰巨的努力。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不完全矛盾。事实上,破败不堪的自然环境是难以支撑地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只有绿水青山,才有基础吸引投资、转化财富,最终变成金山银山。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达康书记顶住重重压力,创见性地提出将煤炭塌陷区划为林城开发区,将塌陷积水处改造成人工湖,种上绿树鲜花,铺设环湖公路,不仅造就了城市的靓丽风景,而且吸引了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实现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与自然和谐共生,给自然机会,也是给我们自己机会。自然终将以其绿色丰盈的生态财富回馈人类,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只有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生态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当前工作与长远目标的关系,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才能实现鱼和熊掌兼得,让青山绿山孕育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