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纪实>观察>

切莫让“小圈子”成为打开公权力的“大口子”

时间:2021-03-31 17:34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李莲香 点击:
纵观历史,“小圈子”自古有之。无论唐朝的牛李党争、北宋的新旧党争,还是明末的东林党争、清末的帝后党争,都给我们留下了“朋党兴,政事乱”的历史警思。
         近日,大型政论专题片《扫黑除恶——为了国泰民安》第五集《督导利剑》播出,“死刑不死”的孙小果终究难逃法网恢恢,最终结束其罪恶的一生。纵观孙小果案的始末,其母孙鹤予、其继父李桥忠在其中“运作”终尝“恶果”大快人心,但梁子安、罗正云、刘思源等17名曾经的公职人员因徇私枉法终获罪责也着实让人扼腕。“死刑不死”的孙小果能神奇“复活”,离不开其继父苦心构建的战友圈、老乡圈并以此“攀识”的朋友圈,这些“小圈子”发挥的“能量”,一步步拉开了法纪法规“口子”。
      纵观历史,“小圈子”自古有之。无论唐朝的牛李党争、北宋的新旧党争,还是明末的东林党争、清末的帝后党争,都给我们留下了“朋党兴,政事乱”的历史警思。以案为鉴,十八大以来一些窝案、串案和塌方式腐败案中落马的领导干部,大部分人都存在一些不正常的“小圈子”,他们以老乡、战友、同学、亲朋甚至是兴趣爱好为“名”,把团结变成“结团”,善于找“乡缘”“学缘”“业缘”,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通过吃喝玩乐、利益输送、为己谋私、徇私枉法,以达到利禄勾结,升迁依附的目的。这些“小圈子”背离了党的政治原则、组织原则和党的纪律,成为了腐蚀党的肌体健康、破坏政治生态、侵害群众利益的“顽疾脓疮”,必须“猛药去疴”。
     要警惕正常的“圈子”变成不正常的“小圈子”。中国是重人情的社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工作圈、生活圈、朋友圈,圈子内正常交往,无可厚非。但领导干部特别是作为一把手的“关键少数”,要谨防身边圈子衍变成权利围猎、滋生腐败的陷阱。首先,“小圈子”容易产生帮派主义,破坏党的组织原则。“熟人好办事”思想让一些党员干部习惯托关系、找门路、套近乎,以有自己的“圈子”为荣。干部相处时若不注意,形成投机依靠、趋炎附势、拉帮结伙等不正常的交友方式,难免同事朋友关系异化为金钱关系、利益关系、裙带关系等,甚至“以圈结网”形成“帮派主义”“山头主义”,久而久之蔓延成破坏组织原则的“精神雾霾”。其次,“小圈子”容易打破纪律规矩,污染党内政治生态。干部队伍中“圈子”文化的盛行,会让党内关系变得江湖化、家庭化、随意化。当义气等于原则、交情大过政策时,容易将公权和私情混为一谈,不辨是非对错、奉行好人主义、大搞任人唯亲,把权力当私产,不断拉拢关系给自己人铺路,不仅败坏党内政治风气,还影响干部队伍建设。此外,“小圈子”容易诱发腐败问题,腐蚀党的作风建设。领导干部之间以兴趣爱好、志同道合为由聚集在一起的“圈子”,或以老乡会、同学会、战友会组织的活动,常会因权力、金钱的摄入而变味,形成利益纠结的官场“圈子”、官商“圈子”,变为隐藏在正常圈子外衣下的社会毒瘤。在这种“小圈子”里,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会被赋予互教互学、感情交流、开拓人脉等美名,使得“圈子”文化成为诱发干部腐败的帮凶与工具。
     “圈子”可以有,但“小圈子”要坚决摒弃。很多人比较看重三种情谊,即:一起上过学的“同窗情”,一起扛过枪的“战友情”和一起下过乡的“老乡情”。领导干部借由这三种“情谊”身处的圈子不在少数。人生于世,需要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生活情趣,领导干部也不例外。但面对当下社会的各种考验及诱惑,必须有效铲除党员干部中“小圈子”的滋生土壤,坚决摒弃“圈子文化”。首先,“打铁还靠自身硬”,领导干部要自觉净化身边的“圈子”。党员干部要在社会交往中做到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善于识人,讲党性、守纪律,做到择善而交、择人而友,以反面典型案例警为镜,自觉抵制反对“圈子”文化的意识,让“小圈子”在干部队伍中没有立足点。其次,要不断延伸干部的监督触角和视角,把干部队伍的监督管理从“工作圈”向“生活圈”“朋友圈”“社交圈”拓展,在内部监督、外部监督、重点监督方面下功夫,掌握“8小时”以外干部生活动态,构建家庭、组织、社会“三位一体”的监督网络,形成监督防线。此外,执行民主集中制是抵制“小圈子”的锐利武器。要以民主机制抵制“小圈子”的渗透,让干部的权力民主化、透明化,防止因权力过于集中形成“一言堂”。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明确用人导向,严格规范、认真落实好相关民主程序,彻底清除“圈子”文化的“污染源”。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