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陆基巡航导弹研发艰辛历程

时间:2013-11-13 13:44来源:新华网 作者:刘一丹 刘 铭 刘华英 点击:
一腔热血铸长剑,几经磨难。巡航梦,殚精竭虑,卧薪尝胆。英雄无悔英雄志,神剑有情神剑寒。何须问、克千难万险,日夜盼。壮三军,偿心愿;展雄风,阅兵场!惊天地、雄踞山川海疆。百发百中打得赢,百战百胜强中强。倚天剑、能劈波斩浪,射天狼!
 

揭秘中国陆基巡航导弹研发艰辛历程(图)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一腔热血铸长剑,几经磨难。巡航梦,殚精竭虑,卧薪尝胆。英雄无悔英雄志,神剑有情神剑寒。何须问、克千难万险,日夜盼。壮三军,偿心愿;展雄风,阅兵场!惊天地、雄踞山川海疆。百发百中打得赢,百战百胜强中强。倚天剑、能劈波斩浪,射天狼!

  引 子

  ——“中国人自己的”,自己的梦要靠自己去描绘,自己的梦要靠自己去实现,这是航天人对“中国梦”的独特诠释。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

  “战斧”巡航导弹首次亮相:超低空飞行、隐身突防、“点穴式”精确打击、千里奔袭,斩首破敌……一时间,震惊全球!

  “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巡航导弹!”

  但是,搞巡航弹,谈何容易?!

  强大的人力、物力需求,巨大的技术落差。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讲,简直是白日梦!

  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坚决表态:“这种导弹我们一定要搞。”随即,一支由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为牵头研制单位的“国家队”悄然集结,巡航导弹研制大门紧急开启。

  “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是拼了命也要上!”巡航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刘院士带着他的团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逐梦之旅……

  十几年后的天安门广场上,身披迷彩战衣的陆基巡航导弹惊艳亮相,中国一举成为继美、俄之后拥有自己的巡航导弹的国家,令世界震惊。

  跟每一位经历过那段难忘岁月的人一样,坐在阅兵观礼台上的刘院士心潮翻涌。这一刻已期待太久,“中国人自己的”!这简单的六个字,他们追逐了太久;从无到有,中国巡航导弹武器研制的蓝图,他们描绘了太久……

  绘 梦

  ——“中国也要有自己的巡航弹!”承载着航天人“放飞神剑,收获和平”的强军梦,他们启航了。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随着美苏着手研制巡航导弹,中国航天人就已开始了对相关前沿技术的跟踪和研究,巡航梦已在心中悄然孕育。

  “中国也要有自己的巡航导弹”,这无疑是一声嘹亮的集结号,国家需求与三院型号发展高度契合,这一号令让航天人心中的巡航梦瞬间点燃,吹散了众多的质疑!

  盛夏的北京,中国巡航导弹研制思路逐渐清晰。

  说干就干!干就要干成、干好!

  三院借鉴飞航导弹研制的经验,大胆创新,科学预测未来武器装备发展趋势,以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为突破口,提出了一套瞄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预研方案。

  全新的型号,技术新、难度大,可继承的太少,可借鉴的更少,只剩下自主创新一条路!由于技术封锁,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三院组建了一支数百人的研制团队,其中30岁左右的年轻人就占了三分之二,经验奇缺。新的技术,新的队伍,搞怎样的巡航导弹?怎样搞成自己的巡航导弹?仅靠三院的力量太过单薄,必须全国大协作,成立国家队。

  一支由航空、航天、航海、电子、测绘、遥感、材料等多个领域的近百家单位、数十所大专院校共同参与的研制团队迅速组建。按照钱学森系统工程理论及方法,由三院牵头,其余单位分工协作,向着共同的目标联合攻关、共同进发!

  于是,一场全国大协作展开了。总体联合论证组、专题攻关组、核心专业研究师队伍纷纷成立,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巡航导弹预先研究。

  先有“机”后有“弹”是巡航导弹研制的基本要求,这里的“机”是指某小型发动机。时任发动机分系统研究所负责人的老张说:“这些关键技术只能靠自己,要搞巡航导弹,我们就必须尽一切努力把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

  可这又谈何容易!

  要知道,早些年在论证这种发动机时,国内有关部门已经给出过明确的结论:花10个亿,搞10年也不敢保证一定能搞成。

  航天人说:我们就要啃硬骨头,狠下心来,一定要搞成!

  应研制需要,发动机研究所专门成立了该型发动机总体研究室。没有过多经验借鉴,单纯依赖外界专家行不通,他们就狠下心来“自己解决难题”。面对极有限的外文参考资料,刚刚参加工作的新人,捧起字典从语言开始学。

  发动机都是“试”出来的。经过不断分析、试验,萌发了大量“基于科学试验验证后的创新”,10余项关键指标先后被攻克,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这种发动机的国家,为研制巡航导弹扫清了关键障碍。

  惯导系统研制也是一路坎坷。

  当时的惯导技术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研制需要,要在短时间内拿出产品,绘制图纸是第一步。今天的计算机绘图软件已经足够强大,然而,面对当时的数量奇缺的“286”电脑,研究室罗主任选择了手绘的方式完成图纸绘制。就是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第一套原理样机很快诞生了。

  设计师小徐回忆,最忙的时候,大家在实验室连续奋战了4个通宵,实在累了困了就躺在冰冷硌人的实验桌上睡会儿。后来,为应对经常性的通宵夜战,就买了一些折叠式行军床。此后,行军床就成了研制队伍的一件“标准配置”,一直保持至今。

  此后,惯导系统研制工作一鼓作气,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使我国巡航导弹用惯导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总体和分系统多项关键技术相继突破,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中国的巡航梦,鸣响了汽笛。

 

这是陆基巡航导弹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李尕摄

  筑 梦

  ——构筑巡航梦,不惟有心愿,更要有钢筋铁骨,数万科技人员多年的辛勤付出,就是要换来一大批新技术。啃硬骨头的人比骨头更硬!

  航天型号研制有一个规律,新技术不要超过30%,否则,研制风险会大幅增加,成功几率会大幅缩小。

  巡航导弹却让这一规律完成了一次华丽的逆转——超过70%的创新!与当年“两弹一星”一样,“中国人自己的”,航天人争的就是这口气!

  要想跻身世界前列,掌握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创新。

  而在当时,一大批需要攻克的新技术对于年轻的团队来说,创新总是伴随着艰难和痛苦。

  他们按照“先学楷书,再学草书”的总体思路:按部就班沉下心来吃透可借鉴的技术,再走新路。

  尽管困难重重,研制团队没有一丝松懈,在老前辈的带领下,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干劲十足。

  某核心技术攻关之初,团队下决心要为中国人争口气。不靠“洋拐棍”,要自力更生,可这谈何容易。

  方案技术负责人老汪忙起来几乎“不要命”。一次车祸他被撞伤住进医院,手术后躺在病床上,仍惦记新设备的研制和调试。腿伤尚未痊愈,便一瘸一拐地上班了。连续的超负荷工作让他的身体极度虚弱,累得晕倒在办公室。再次住院时, 恨自己的身体不争气,他急得直掉眼泪……研制攻关夜以继日,与此同时,紧张的国际形势让研发工作再次提速。

  1999年,正值型号研制关键时期。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悍然轰炸了我驻南联盟大使馆。

  消息传来,举国愤慨。危难时刻浓浓的爱国情感使整个研制团队义愤填膺!爱国心和危机感再次警醒大家:要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尽早拿出一招制敌,好用、管用的武器!

  也许是愤怒聚集成了体内巨大的能量,也许是太需要一次成功了,那一天,试验台上的发动机第一次寿命考核试验进行得异常顺利,研制工作迈出了一大步。

  为了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队伍开始了“近乎疯狂”的攻关,冒严寒、历酷暑,千里关山飞度,漠北南疆纵横。

  这期间,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地面试验,攻克了数十项关键技术,各系统性能有了质的飞跃。

  超级颠簸、巨大噪音、刺鼻的燃油气味……在一次次的试验中,队员们逐渐摸清了登机“标准配备”:背包 塑料桶。背包用来装操作的设备,桶用来装体内“贡献”出的“多余物”——设备摇晃得厉害,人的五脏六腑都会跟着晃动起来。通常,一个试验下来,每个人都会吐5~6次,有人甚至把胆汁都吐出来了。某系统机载试验队技术组王组长说,到最后实在挺不住,技术人员干脆躺在机内甲板上读数据。

  在各系统研制紧锣密鼓进行的同时,总装厂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管理模式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按照巡航导弹研制生产全新的设计理念,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横亘在大家面前,这给当时设备条件还十分简陋的老厂提出了全新课题。

  “当时,几乎每往前走一步都是槛,但是通过巡航导弹的研制生产,我们建立起了新的技术和管理体系。”时任总装厂技术处长的小邹深有感触地说。

  即使经历痛苦的管理调整与结构升级,能够赶上难得的发展机遇大干一场还是让每一个总装工作人员为之振奋。那年冬天异常寒冷,凌晨3点多,总装厂小李和小齐一起走出总装分厂的大门时,刺骨的冷风夹着鹅毛大雪扑面而来,大地一片银光,两人推着自行车并肩而行。“只有完成了一天工作后的那种轻松与自豪,这情形和感觉至今都使我记忆犹新。”小李说,这也让他们忘记了冬夜的寒冷和路途的漫长。

  在某项技术攻关机载带飞试验中,技术负责人冯总腿上长了脂肪瘤,术后第三天就蹒跚着上了飞机……“从没见过你们这样拼命的人,不愧是干航天的。”这一幕令当时的机场负责人印象深刻。

  伴随着创新的曲折与煎熬,巡航团队接连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在困难面前,他们没有选择退缩,而是更加努力地攀登。

  

这是国庆阅兵分列式中的陆基巡航导弹方队正在通过天安门广场。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惊 梦

  ——中国真能搞出自己的巡航导弹吗?试验初期频频失利的阴影,不断考问着年轻的研发团队。我们期盼着梦想早日照进现实,可那一缕阳光究竟在哪里?

  随着汽笛的一声长鸣,承载着巡航团队希望的专列驶离了站台,驶向某试验基地。在中央领导和军方首长的高度关注中,巡航导弹的试验弹进场了。

  当专列缓缓停靠在试验基地站台的时候,震天的锣鼓响彻云霄,迎接的队伍蜿蜒数百米,战士们忘我地舞动,满怀着对国家尖端武器的憧憬,期盼之情溢于言表。

  全体试验队员平生第一次经历这样隆重的欢迎礼遇,脚步都迈不开了。

  可这兴奋劲儿持续了没几天——在大家的期盼中,试验准备却连连遭遇挫折。

  几经周折终于完成了导弹的所有测试,万事俱备只差导弹装箱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导弹竟然装不进发射箱。

  教训深刻。经过彻夜奋战,研制人员终于找出了原因。

  飞行试验的日子到了。

  第一发,检验达到了预期目标。

  第二发,导弹起飞,一切正常。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没有看见预期效果。就在这时,远处突然发出“嘭”的一声巨响,空中升起了黑色的烟云……

  虽然试验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但先后出现的故障,与大家期望的圆满成功落差太大,酸楚一阵阵涌上心头。型号周副总师说:“我们当时面临的压力真可谓乌云压城。”

  那一年,团队成员度过了一个难忘而苦涩的春节。

  试验基地的各种议论让每个试验队员心头都如同压了一块巨石。

  “进场半年,没成一发,他们行吗?”

  “这么大的一个型号,搞成这个样子,有人是要负责任的!”

  ……

  作为型号总师,刘院士面临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那是来自国家的压力,国家迫切需要巡航导弹,期望值才会这么高,结果如此不尽人意。每次谈到这里,他都潸然泪下:“就算撤我的职,我拼了命也要去搞巡航弹!”利害面前,他没有太多考虑个人得失,而是苦苦找寻失利的原因。

  研制时间太短,有时为了赶进度,不免仓促。队伍太年轻,一大半都是年轻人,经验相当不足。还有,从试验队进场就一步一坎,磕磕绊绊,管理亟待提升。

  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马虎,小概率问题往往会导致最终失败。刘院士说:“科学的问题,你糊弄它,它可不糊弄你,你没做到位,它迟早要找你麻烦。”

  50多岁的电气系统主任设计师老许抱着捡回来的设备残骸老泪纵横,当场立下了一天不解决问题就一天不剃胡子的誓言。

  时任某技术负责人的小李对于导弹没有执行既定指令,说了一句令在场的人终生难忘的话:“这件事的教训,我记一辈子!”

  还有更多的人将泪水和誓言悄悄藏在心底:一定要打场翻身仗!

  问题这么多,整顿势在必行。

  从试验场回来不久,一次重要的会议在北京郊区举行。会上,按照军方跨越一个研制阶段的决定,研制人员调整了后续研制工作思路,并对后续任务计划做出明确的责任认定。

  “那可是巡航导弹研制历程中的‘遵义会议’。” 胡总师后来不止一次地提到这次重要的会议。

  此后,试验队在时任三院院长高红卫、总指挥曹建国和总师刘院士的带领下,从彻底吃透技术和苦练管理硬功入手,展开了一年多时间的艰难“整改”。

 

 追 梦

  ——中国一定会有自己的巡航弹!困顿中,这坚定的信念,激励着整个团队砥砺向前,一路追赶飞跑的梦想,一棵“成功树”正在所有巡航弹研制人员的内心深处悄然长成……

  “活着干,死了算。”是刘院士的口头禅。那时,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带领大家没日没夜地干。他说:“虽然遭遇了挫折,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研制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后面的目标也很明确,我们惟一要做的就是要低着头、弯着腰,卧薪尝胆、埋头苦干。”于是,巡航团队基本放弃了周末休息,连春节也只休息了两天。当时负责巡航导弹研制的院型号部门,每天下班都是深夜两三点钟。院型号处张处长说,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就是要把巡航导弹干出来!

  “归零的时候只要遇到问题,随时随地开技术协调会:试验台、露天外场、操作台边,大家围蹲成一圈,摊开图纸一讨论就是半天,这样的圆圈会不知开了多少次。”时任发动机型号调度人员这样回忆。

  就在这时,型号处小吴的女朋友为他办好了出国手续。但型号正处在艰难时期,他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舍不得离开……刘院士介绍说,最终小吴作出了一个痛苦的抉择:选择巡航导弹,放弃爱情。

  随着整顿工作的深入,硬件的问题逐渐减少,但软件的质量控制问题渐渐浮出水面。总指挥曹建国委托胡总师,一定要让弹上所有软件都合乎技术要求,巡航弹要有一流的神经系统。

  于是,软件代码走查的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2002年元宵节刚过,胡总将软件设计人员、系统设计人员、总体人员、分系统人员、测评人员及外请专家聚集在一起,把一个招待所顶层包下来,对所有软件逐行分析。

  这是一次彻底的检查。此后,在巡航弹的研制进程中,再没有发生过因为软件问题而影响飞行试验的情况。

  2003年春天,“非典”来袭,白色恐怖令人紧张得喘不过气来,研制人员面临生死考验,但是型号研制脚步并未因此停息。试验前,大家都进行严格消毒,戴上口罩,每人间隔3米以上开展协作。

  “当时北京是重灾区。京外某所人员为了配合研究工作,连夜开车进京,大路不让走,只能走小路。白天处理完产品后,又连夜返回,随后进行隔离。现在想起来,心中还是不免升起无限敬意。”时任某技术负责人小刘说。

  其实,“整顿”期间,考验的不仅仅是技术,他们在管理上也经历了一次“涅槃”。

  第一次进场时,部队的“宇航级”管理让大家受到了强烈震撼,深刻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在院长高红卫的带领下,研制团队下决心要练好基础管理这门“硬功夫”,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问题,穷尽所有办法,“打破砂锅问到底”。

  一次振动试验时出现多余物。这个问题引起了高红卫的警觉,他要求举一反三,对全弹进行一次查找多余物的“系统体检”:对所有紧固件、哪怕是螺钉、螺母进行一次全面筛查。在以后的研制中,几乎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也正是从这一次开始,研制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关口前移,将多余物检查写在了型号研制质量体系文件中。

  “不能带着问题上天”。为了保证地面和飞行试验的真实、充分、有效,型号两总独创性地提出“天地一致性”分析,即真实性、覆盖性分析。通过分析,对各个环节是否通过了试验验证、条件是否真实、试验是否充分、状态是否到位等方面都要心中有数。对试验未能覆盖的环节,也要以现有试验数据展开深入的风险性分析,采取针对性措施来规避。此项工作贯穿于后续型号研制的全过程,对飞行试验的成功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相继出台:

  首次系统地试行软件工程化管理,规范软件研制程序,显著提高了软件产品的设计水平;首次系统地采用可靠性工程管理方法,有效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采取集中办公、现场办公、专题协调会等形式,及时高效处理技术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结合型号特点,团队逆向思维,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次成功技术保障分析”的思想与工作方法,被形象地称为“成功树”。

  在“成功树”提出前,型号试验更多使用“故障树”分析法,试验失利后顺着枝干反推原因,查出“元凶”,复现故障后再加以改进。这种方法如同高考时的“复读”,往往会付出更多的成本。

  “成功树”就是以“一次成功”为目标,对导弹设计生产试验全过程的每个流程、环节、影响因素及控制因素等进行深入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飞行试验过程中系统、分系统、设备成件的每一级产品,在每一个工作流程、环节,都工作正常、可靠,达到飞行试验“一次成功”的目的。

  如今,这棵“成功树”已在整个航天型号研制中扎根。刘院士后来多次提到,整顿期间形成的一系列管理“经典之作”,拉开了精细化、系统化管理的大幕。

  在技术和管理这“两驾马车”的驱动下,研制工作快速推进。

  那年暮春时节,试验团队再次集结,奔赴前线。

  在路上,总指挥曹建国对身边的人说,火车怎么开得这么慢,你们跟司机说说让火车开快些吧。车上的每个人都在心里默默较劲:我们一定要打好“翻身仗”,拿出国家的“争气弹”!刘院士则面对着试验基地的方向豪迈地呼喊:我们又回来了!
圆 梦

  ——巡航梦,强军梦,航天梦,中国梦……大漠捷报传四海,长河喜讯催人醉。“成功树”结出的果实是一个个句号,更是一个个惊叹号!

  盛夏的试验基地,近40度的高温,这熟悉的炙烤让大家又爱又恨。

  即便如此,准备工作仍有条不紊地进行。近两年的整顿让整个团队脱胎换骨,“导弹不发射、按钮不按下、复查不停止。甚至在试验前几秒,复查工作还在进行。”这样的管理要求被沿用至今。

  早上8点整,指挥大厅里传出了指挥员清晰的指令:试验进入“零点”计时,“10、9、8、7、6、5、4、3、2、1,点火!”

  只见导弹拖着一股桔红色的火焰,呼啸着飞出了发射筒。

  指挥大厅一片寂静,似乎每个人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脏“砰砰”在跳动。

  “遥测跟踪正常……飞行正常……飞行正常……”热烈的掌声伴随着每一次播报,不停地在指挥大厅响起。

  导弹沿预定航迹飞行,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

  终于,大厅里传出了指挥员激动而又果断的声音:“成功!”飞行距离大大超出指标,试验圆满成功!

  指令出,箭离弦;蛟龙舞,腾烈焰。中靶心、喜泪遮蔽双眼!

  顿时,整个试验基地沸腾了!人们激动地欢呼着,雀跃着,相互拥抱,泪流满面……

  庆功宴上,早已滴酒不沾的刘院士毫不犹豫地端起酒杯,望着多年来与自己埋头苦干的战友,满脸通红,嘴唇颤抖,激动的泪水在眼镜后面打转,“咱们这几年的辛苦没有白费……”一句话没说完,就哽咽着再也接不下去。

  这是辛酸的眼泪、是喜悦的眼泪,是成功的眼泪,也是希望的眼泪。刘院士和他的团队在泪光中收获了喜悦和胜利。

  喜极而泣的时候,一路走来的艰辛如电影片断在每个人的眼前一幕幕、一段段不停地跳跃、闪现……

  大家还记得,累倒在外协路上的发动机设计师刘滨生,连和家人同事说一声“再见”的机会都没有,便将责任和忠诚化作了永恒。

  记得亲历全部试验场飞行试验的发射车主任设计师老汪,36岁生日那天,为确保发射,爬上高高的发射箱取导线,设备箱口的棱边在他的胸前划出道道血痕。

  记得“非典”时期,因来自北京,试验队员在饭菜刚刚端上来便被老板“请走”的狼狈经历;记得在连夜赶赴带飞试验机场时,有个刚出生的小航天便有了“小岭子”的珍贵乳名……

  “庆功宴结束后,我看见我们的总师泪流满面,我们的副总师泪流满面,我们的主任设计师泪流满面……”研发队员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一幕。

  “那晚大家太兴奋了,好多人都流出了热泪,互相拥抱,互相祝贺,大家高兴地把基地的酒全都喝光了。我搞了一辈子导弹,参加过那么多型号试验,这一次是我最激动、最难忘的。”已经退休六年的老刘感慨地说。

  这是我军武器装备建设的重大成果和重要里程碑。这次成功,一扫军工行业的阴云。

  之后的日子里,巡航导弹研制团队高歌猛进,取得了最后考核试验的圆满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的巡航导弹。

  通过巡航导弹的研制,这辆巡航技术“火车头”直接带动了导弹总体、飞行力学与控制、精确制导、动力、结构与材料等多个专业快速发展。首次使用大量新技术,引领光电探测、结构材料、微处理计算机等基础科学和工业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导弹武器中国制造的整体水平。

  美国航空航天局前局长迈克尔·格里芬曾说:“最让人羡慕的不是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而是现在的领军和主导中国航天的这些人太年轻了,他们会创造出更骄人的成绩。”

  据不完全统计,从巡航团队里,走出了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多位国家重点型号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而且,团队的平均年龄才40出头,最小的还有“90后”。巡航团队成了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典范,他们共同投射出了团队的精神底色:爱国,求实,创新,奉献。

  2009年10月1日,中国的巡航导弹方队庄严地驶过庄严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世人惊叹中国有了一招制敌的精确打击武器。

  2013年1月18日,巡航导弹研制团队荣获首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被树为国家级先进典型,这也是全国企业界唯一的获奖团队。

  今天,我国的巡航导弹不断增加着新成员,充实着大家族。每次试验时,它们如同金梭、银梭一般,穿行于华夏大地壮丽河山之间,编织着强军梦,支撑着中国梦,呵护着每个华夏儿女筑梦、追梦、圆梦……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