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科技“新速度”,有效提高粮食生产产量

时间:2023-07-18 16:28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李星宇 点击:
广袤田野,农机纵横驰骋,农民辛勤耕耘,我国粮食生产形势持续转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广袤田野,农机纵横驰骋,农民辛勤耕耘,我国粮食生产形势持续转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各地要牢牢抓住粮食安全主动权,高效统筹农业生产工作,落实落细各项粮食稳产措施,决不能在吃饭这一基本生存问题上被别人卡住我们的脖子。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中国传承千年岁月,拥有悠久的农耕文明,抓好耕地保护,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所在。进入新时代,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作为“国之大者”的粮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以科技为抓手,坚持科技创新和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构筑一个个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引领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发展壮大,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产量。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十四五”期间,我国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预计到2025年将累计建成10.75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现代化。当前,科技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引领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要加快推动科技赋能农业发展,鼓励校企研积极开展合作,完善农业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加强种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粮食科技创新应用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打造高标准农田,为稳定保障粮食产能夯实基础,同时大力培育新型农民,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实现小农户生产成本降低、种粮效益提升的良好局面,把“藏粮于技”真正落到实处。  
  “地为粮之本”,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各级政府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以“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不断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加强土地流转监管,坚决打击耕地占优补劣问题,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保障耕地面积,确保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同时压实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实施保面积、保产量、保质量发展战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种粮大户补贴和相应配套种粮补贴,激发农户耕种积极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只增不减。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