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党员不应唯“学历年龄”论

时间:2023-05-30 16:45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陈松 点击: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671.2万名。在2021年度新增党员中,35岁及以下党员占80.8%,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占48.3%;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平均年龄38.8岁,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比15.5%。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671.2万名。在2021年度新增党员中,35岁及以下党员占80.8%,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占48.3%;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平均年龄38.8岁,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比15.5%。
      从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新发展党员不论是学历还是年龄结构,均大大优于全国人口的平均水平,这也充分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在深入广大西部欠发达农村调研中发现,发展农村党员存在“一人难求”现象,主要在于高学历、年轻化逐渐成为新发展党员的“硬杠杠”。
为此,农村党员发展不应搞“一刀切”,应着眼于村级党组织“后继有人”这个根本,立足村情实际,把那些思想先进、作风优良、实干担当、带头致富的村民发展成为党员,而不应一味追求“高学历、低年龄”。
     大学毕业生“留村难”,发展党员难以界定。当前,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但因就业压力大,绝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户籍转回“老家”,人却长期在外打工,看似“回村”,却与村庄长期“失联”,有的甚至几年不回村。在农村党员发展中,一些地方对学历要求较高,个别地方从“换届”标准看发展党员标准,更倾向于发展大专以上学历党员。但事实上,大学毕业生长期不在村,在村发展大学毕业生党员存在“三大难”:异地发展难、考察培养难、留村发展难。为此,对于外出大学毕业生,本人认为,一般不作为村级党员发展对象,要引导其在工作地、生活地就近入党。对于长期在村或者离村较近的大学毕业生,可择优发展,为村级党组织储备好后备力量。
     在村青壮年“学历低”,门槛限制难以入党。在西部农村,大学毕业生不仅数量少,而且外出多,加之一些地方初升高招收比例只有50%左右,在村青壮年大多只有初中学历,中职生顺利毕业的并不多,单纯高中学历更是不多见。一些地方在发展党员中,把中职、高中学历默认为“门槛”,将一些事业有成的优秀青壮年拒之门外,一些优秀青壮年想入党,受党员计划数和“门槛”限制,难以加入党组织队伍。为此,根据农村实际,应摒弃学历“歧视”,回归人的因素,从其能力、作风、威望、实绩方面综合考虑,因村因人施策发展党员,确保农村党员“后继有人”。
     中老年群众“不年轻”,向往组织难遂心愿。按照近年来的惯例,一些地方在发展农村党员过程中,除了个别在村任职的村干部外,45岁以上一般不发展,50岁以上几乎没有机会,60岁以上更是难上加难。事实上,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发展蒸蒸日上,人居环境大大改善,农民生活日渐富裕。在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的前提下,一些中老年更加注重精神生活,而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了一些中老年人的晚来“心愿”。但是一些地方在发展党员中,考虑整体结构优化,这些中老年人的“心愿”几乎难以实现。为此,在实际发展农村党员中,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在择优发展的前提下,不妨考虑一下那些对党忠诚、心怀虔诚、多次递交申请的中老年人,真正体现我们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让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多一丝“温情”,少一些“功利”。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