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企业>企业资讯>

分析:中国国企改革是各派妥协产物

时间:2015-09-15 11:24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作者:吴佳柏 点击:
“任何改革方案都是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妥协,国企改革也没有什么不同——事实上它尤其如此。它不可能让市场完全满意,”瑞银(UBS)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表示。
外界期待已久的改革臃肿的中国国企的计划,已被证明是既得利益胜过整体经济利益的又一个事例。

从电信到银行,国有企业目前控制着中国的多个行业,但它们产生的回报率远逊于私企同行。国企改革被广泛视为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全会发布的全面经济改革规划的关键要素。不断放缓的经济使其更加至关重要。

与以往一样,症结在于现状对一部分人有利:国企管理层及其政界后台在过去10年期间富裕起来,因为他们能够从国有银行获得优惠贷款,而且受到保护,无需面对竞争。

“任何改革方案都是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妥协,国企改革也没有什么不同——事实上它尤其如此。它不可能让市场完全满意,”瑞银(UBS)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表示。

 

最新计划力求在不依赖整体私有化的情况下,提高国企的效率和竞争力。这种做法反映了2013年改革蓝图的内在矛盾:中共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敦促在资源配置方面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要保留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问题是,渐进式变化(包括出售少数股权、在股市挂牌上市,以及改变董事和高管的任命方式)是否足以从根本上重塑国有部门。

热衷于保护国企特权的保守势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呼吁发展国企“混合所有制”(这是对部分私有化的委婉表述)之后,马上告诫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此言显然针对有关国有资产被廉价出售的担忧)。这份规划希望提高财务回报,但也呼吁加强党的控制。

从积极的一面说,《指导意见》对股市上市的强调大于预期。多数大型国企已在过去10年在香港和内地股市上市,但自由流通股比例通常小于20%。

《指导意见》称,凡是可以上市的资产都应该上市。人们希望,政府将被迫要么提高此前非上市资产的表现,要么处置这些资产。

“很多国企对自己的国企地位满意得很,不少国企正试图适应为资本回报率操心的要求,”中国最大券商中信证券(Citic Securities)旗下专注于亚洲的里昂证券(CLSA)的首席执行官施立宏(Jonathan Slone)表示。

落户北京的经济研究公司龙洲经讯(Gavekal Dragonomics)的数据显示,2014年国有企业的平均资产回报率为4.6%,而民营企业达到9.1%。

“目前有一些国企在与投行对话,问‘如果我们这样做,市场将如何反应?’”施立宏补充道。

《指导意见》基本上没有谈及的一个问题是,国有企业是否将被允许倒闭。上世纪90年代末,在时任中国总理朱镕基推行的上一轮国企改革中,数万家国企被私有化或清盘,导致逾2500万员工失去工作。《指导意见》简单提到国企“退出”,但没有深入说明。这份文件的重点是加强(而不是缩小)国有部门。

然而,一些分析师担心,若没有更加积极的资产处置,国有经济的较弱部分将变成“僵尸”,依靠纾困和廉价信贷苟延残喘。

鉴于《指导意见》本身就像是装满各种举措的摸彩袋,旨在让不同利益集团和意识形态阵营满意,很多事情取决于执行。瑞银的汪涛在承认这份文件局限性的同时,认为它总体上仍是在正确方向上迈出的一小步。

“金融市场和媒体的人士倾向于寻找大规模私有化之类的举措,”她说。“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发展混合所有制和首次公开发行(IPO)……那相当于国家撤资,是重大的。”

Ma Nan和珍妮弗•休斯(Jennifer Hughes)香港补充报道

译者/何黎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