侮辱人格的征信信息岂能大行其道?

时间:2021-06-07 16:40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段官敬 点击:
征信是为了立起社会诚信的价值基石,通过失信名单管控,对失信人员进行相应的行为约束,以期倒逼相关失信人员砥砺自律、涵养诚信,确保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风尚和氛围。
       征信是为了立起社会诚信的价值基石,通过失信名单管控,对失信人员进行相应的行为约束,以期倒逼相关失信人员砥砺自律、涵养诚信,确保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风尚和氛围。所以说,征信机制的构建和畅通,必先保证征信信息的严肃性、科学性、客观性和真实性。否则,征信信息的源头出了问题,甚至给相关被征信对象带来权益损害,那么这样的“征信行为”无疑是对诚信机制的破坏,并非是征信体系的裨益。
近日,某金融公司因客户未能及时还清消费贷款,竟然将侮辱性的征信信息上传到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这一“天方夜谭”,在网络引发舆论热议,也让广大网友大跌眼镜。
      征信信息侮辱人格,践踏了法律底线,侵犯了公民合法权益。首先,如此征信已经经不起公众和法律的审视,岂能为构建诚信社会发挥积极推动作用。再次,征信本是为了“信”而立,岂能为毁“信”而驱使,无疑是本末倒置。所谓“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用侮辱人格的字眼,故意损毁他人名誉,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私利,这种把征信当做权力压制的行为,在法治社会话语框架内,显得意外的扎眼和恶心。相关金融公司利用征信源头方的优势,不加审慎、一意孤行,把征信当做裁决客户的“权力大棒”,这样的征信漏洞是不是该堵住,比如让被相关对象拥有及时告知权和反馈纠错权。否则,这样肆意侮辱被征信对象的事件不会是“第一次”、还会有“下一次”。
      当然,征信源头的管控不到位,可以通过健全机制、优化流程、规范环节去完善。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是,此次征信事件的背后,有个更大的bug,不得不让人觉得惊叹不已和不可思议。从征信单位发布信息,到上传到征信系统,再到权威部门发布,竟然全过程的“二传手”,没有任何审核和把关机制,对相关征信信息进行核查和研判,直接成为“权威发布”、传送到社会末端。换而言之,侮辱人格的征信信息竟然能够毫无障碍的变成“权威发布”?
     如此看来,要破解侮辱人格式的证信信息,就得避免失真捏造的证信变成“权威发布”,才是事件链条的整个关键。要知道,在“诚信畅通天下,失信寸步难行”的今天,诚信已经成为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指标,证信也是个人评价的重要抓手。若证信可以被不良单位肆意利用、任意“打扮”,那么相关被征信公民的合法权益如何能够得到保障?所以说,健全征信机制体系,要完善征信管控、源头反馈、回复研判、把关审核等整个链条和环节。唯有客观、真实、经得起检验的征信,才能为社会诚信桥梁夯基固本。相反,侮辱人格等征信信息泛滥,不仅会侵犯公民合法权益,更会吞噬征信机制的严肃性、法律性和权威性。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