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工资正处在快速增长阶段。工资水平的快速增长可能进一步加剧通胀,形成工资水平和通胀水平的同步拉升,甚至出现物价上升幅度快于工资的增长。因此,在目前仍面临较强通胀压力的形势下,应努力避免工资和通货膨胀出现螺旋式上升。 居民收入增长超过CPI涨幅将成为常态 “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收入分配政策,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大幅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使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超过CPI增长的速度,收入增长的速度超过CPI的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5年增长82.1%中国评论网,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2005年增长81.8%我是农民,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与同期GDP增速相比,经济年均增速分别快于城乡居民收入1.5和2.3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1.5%,转移性收入增长9.9%,经营净收入增长31.2%,财产性收入增长20.4%。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2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7%。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20.1%,家庭经营收入增长21.0%,财产性收入增长7.5%,转移性收入增长23.2%。 从上半年收入与消费物价的增幅看,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同比增幅分别快于居民消费价格2.2和8.3百分点。 居民收入增长多为食品涨价所抵消 应该肯定的是,近年来城乡居民在收入增长加快的同时,物价也涨得比较快,尤其是居民刚性消费的食品价格涨得更快。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个人增加了766元,扣除物价指数之后的实际增长率达到8.9%,这是多年来罕见的一个高水平。去年居民消费物价总水平同比上涨3.3%,其中大约70%以上涨幅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 因此,农村收入的上涨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存在内在联系。应该看到,农民收入增长最主要的因素是工资性收入的增加,今年上半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20.1%,去年各地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这对农民工外出打工就业增长收入显然有利。通常最低工资水平的上涨也会增加农业用工的成本,从而推动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今年上半年,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8%,7月份食品类价格上涨14.8%,影响CPI上涨约4.3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6.7%超级农民,影响CPI上涨约1.46个百分点。实际上,居民大部分增加的收入被食品和消费品的高价所抵消,如扣除价格因素,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6%,比起去年同期7.5%的增速,变化甚微,但今年一至七月份的CPI涨幅达5.5%,远高于去年2.5%。尤其是食品消费的刚性,蔬菜、猪肉等价格的高涨,使不少居民感觉到收入的增长远远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工资的增加难以抵消食品价格暴涨带来的支出。 工资上涨过快已成为部分企业难以承受的负担 今年以来,我国已有18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深圳市达到132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北京市达到13元。据统计今年珠三角工人工资实际上涨逾30%,普工工资涨到近3000元,比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深圳市高出一倍多。这一上涨趋势使一些企业苦不堪言,表示无法承担如此迅速上升的劳动力成本。 自去年以来,全国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工资上涨,中西部地区的工资上涨甚至略快于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无疑使企业雪上加霜,为消化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企业只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转移和释放压力。与此同时,上游企业产品价格的上扬又传导给中下游企业,中下游企业同样只能靠提高产品价格来消化成本,从而助推了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循环上扬。随着“用工荒”、“招工难”现象愈演愈烈,企业只能依靠不断提高工资及福利待遇来吸引一线员工。 近年来,企业人工成本的上升快于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据调查数据显示,原材料在总成本中占比最高,2010年超过了62%,其余依次是销售、人工和财务成本,占比分别超过13%、12%和4.5%。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在2008-2010年间呈不断上升趋势,原材料成本占比从2009年的63.1%升至2010年的64%,人工成本占比升幅略快于原材料成本占比,从11.1%逐年上升至12.3%。 工资水平是由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目前工资涨得比较快,一方面与各地政府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表明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但工资增长过快一方面会增强居民购买力,应对高物价冲击;另一方面也会相应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如果工资水平继续快速提高,难免又会进一步增加新的通胀压力。 理性看待工资与物价的联动性 按照新古典主义理论,工资的增长率应等于劳动者的边际产出增长率和产品价格增长率之和,即工资的增长率应等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和通货膨胀增长率之和。如果工资增长率大于劳动生产率,容易引发通货膨胀;如果工资增长率小于劳动生产率,则容易引发通货紧缩。因此,政府引导的适度工资增长率调整,应该考虑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和通货膨胀增长率两个指标。 通常而言,工资和物价一般会有螺旋式的互动作用,工资水平提高在较大程度上会推升通胀水平,其传递效应如何,主要取决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只要工资上涨的速度基本与人均名义GDP增速基本同步农民种植,工资增长对CPI通胀的影响将有限。但不同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并不相同,处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将不得不承受由于人工成本上升而带来的利润挤压,并出现部分企业倒闭。 从农民收入看,当农民工薪水平提高一倍时,意味着种地的机会成本上升一倍,意味着农产品涨价成为必然。而当农副产品物价上涨时,势必又引发城镇职工的加薪要求,如此形成螺旋式循环。 种种迹象表明,目前中国已进入工资较快增长期,该时期可能长达10年。导致工资上涨的因素很多,物价上涨、房价飙升、劳动力供给趋紧和新一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有可能推高名义工资的水平。尤其是随着人均GDP超过3000~4000美元,中国制造业工人对休闲等需求上升,成为工资快速上涨的一个主要推动力量。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如果工资增长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不足,容易出现高储蓄与高投资,导致经济内部结构性失衡。工资总体水平偏低也会使出口成本低,出口增长过快,出现过大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从而导致经济外部失衡。 总之,工资增长有利于解决内需不足与宏观失衡问题,一方面,工资水平适度上调,居民消费意愿提高,可以缓解消费与投资失衡,从而解决宏观经济内部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工资总体水平适度上调,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的同时,出口结构得以调整,使进出口趋于平衡,从而解决宏观经济外部失衡问题。 总体上看,工资增长率的上升短期内可以拉动内部需求,解决宏观失衡的问题,但同时工资上升会导致成本推升,对一般价格水平以及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将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系本报特约撰稿人) (责任编辑:佚名) |
高层论坛 | 省部长论坛 | 理论探索 | 强国论坛 | 党政建设 | 政策研究 | 军事纵横 | 区域发展 | 风云人物 | 时事观察 | 小康中国 | 海峡两岸 | 艺术纵横 | 文明时代 | 本站专访 | 房地产风云 | 外商投资 | 企业风云 | 城市评论 | 新闻评论 | 经济评论 | 时政论坛 | 国际论坛 | 民生论坛 | 深度看点 | 财经论坛 | 教育留学 | 传统文化 | 科技探索 | 母婴保健 | 市县巡礼 | 时尚购物 | 评论电视 | 评论电台 | 民风民俗 | 国学儒风 | 妇女儿童 | 糖酒文化 | 航空航天 | 中评音乐 | IT数码 | 美食频道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云南 | 辽宁 | 黑龙江 | 湖南 | 安徽 | 山东 | 新疆 | 江苏 | 浙江 | 江西 | 湖北 | 广西 | 甘肃 | 山西省 | 内蒙 | 吉林 | 福建 | 贵州 | 广东 | 青海 | 西藏 | 四川 | 宁夏 | 海南 | 台湾 | 香港 | 澳门 | 陕西 | 亚太聚焦 | 非洲频道 | 欧洲频道 | 区块链 | 两会频道 | 澳洲频道 | 国际经济 | 美洲频道 | 财富领袖 | 新硬件时代 | 物联网 | 一带一路 | 粤港澳大湾区 | 雄安新区 | 人工智能 | 民政工会 | 运动竞技 | 晚霞溢彩 | 人社保障 | 科技工业 | 建设兵团 | 投资发展 | 脱贫攻坚 | 产业联盟 | 网络金融 | 智慧城市 | 实业发展 | 科技创新 | 国际交流 | 会议专题 | 特色小镇 | 互联网+ |
避免工资和通胀出现螺旋式上升
时间:2011-09-29 02:04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次
目前,工资正处在快速增长阶段。工资水平的快速增长可能进一步加剧通胀,形成工资水平和通胀水平的同步拉升,甚至出现物价上升幅度快于工资的增长。因此,在目前仍面临较强通胀压力的形势下,应努力避免工资和通货膨胀出现螺旋式上升。 居民收入增长超过CPI涨幅将成为常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 精彩文章
-
- 这个“三夏”,田间满满“科技范儿”
小麦抢收,6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奔走在田间;玉米播种,无人驾驶农机搭载北斗导航系统高...
- 夏粮旺季收购进入集中上量阶段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目前,夏粮旺季收购已进入集中上量阶段,收购工作组织...
- 全国夏收进度已过九成五 中国粮仓装满中国粮
【奔跑的“三夏”】中国丰收地图:中国粮仓 装满中国粮...
- 风吹麦香,传递丰收的消息,网友热议今年麦收
——“喜看丰收粮满仓!”...
- 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1.86亿亩
日机收面积2170万亩,当日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28.9万台。安徽麦收进入尾声,河南进度过...
- 水润沃野保粮丰——我国夯实夏粮丰收水利根基
当下正值“三夏”抢收抢种关键时期,水利部门继续积极做好农业生产灌溉、加强水旱灾害...
- 这个“三夏”,田间满满“科技范儿”
- 中央文献网
- 中央编制办
- 国务院台办
- 中央统战部
- 中国长安网
- 中共中央党校
- 毛主席纪念堂
- 邓小平纪念馆
- 中国台湾网
- 中央档案馆
- 中央综治委
- 中国全国人大
- 中国全国政协
- 最高人民法院
- 全国最高检
- 解放日报网
- 中国外交部
- 中国国防部
- 中共青年团
- 国家发改委
- 中国教育部
- 中国科技部
- 中国工信部
- 中国国家民委
- 中国公安部
- 中国监察部
- 中国民政部
- 中国司法部
- 中国社保部
- 自然资源部
- 生态环境部
- 国家住建部
- 中国交通部
- 中国铁道部
- 中国水利部
- 农业农村部
- 中国商务部
- 文化和旅游部
- 卫生健康委
- 国家司法部
- 国务院新闻办
- 乡村振兴局
- 国务院国资委
- 国家防腐局
- 中国人民网
- 中国新华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网网站
- 中国光明网
- 中国日报网
- 美国美联社
- 俄通社塔斯社
- 中国新闻网
- 中央联络部
- 旗 帜 网
- 中纪委监察部
- 京东商城网
评论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chinare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40115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2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chinare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40115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