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暴力”伤人不浅,我们应该怎样好好说话

时间:2023-05-15 12:44来源:新华网 作者:未知 点击:
现实生活中,你经历过哪些语言暴力?有一句话说:“语言有时候比暴力更伤人。”

        现实生活中,你经历过哪些语言暴力?有一句话说:“语言有时候比暴力更伤人。”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范青医生告诉我们,在心理咨询中,就诊者经历的语言暴力常常来自家庭和学校。那么,在接收语言暴力后,当事人的心理会经历一种什么变化?施暴者又在想些什么?

  本期“600号”来信,邀请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科主任范青医生,教我们如何识别和应对语言暴力。

  在接收了语言暴力后,当事人的心理会经历一种什么变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范青医生手握一张白纸,向我们演示了语言暴力对个人心理的伤害。

详细内容请点击收听音频↓

 

  从心理学上来看,语言暴力是一个应激过程。施暴者的语言是应激源,接收方一般会有两种行为反应,一种是战斗模式(Fight),通俗来讲,就是怼回去或者吵架,努力为自己辩护,把对方说服。另一种是逃跑模式(Flight),就是咱惹不起总躲得起的吧。以上两种模式都是正常人的正常反应。但反映在个体身上,就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影响,包括抑郁、焦虑等。

  但有时候,语言暴力如潮水般汹涌,比如网络暴力。一双双隐匿在黑暗中的键盘手,他们在干什么?网暴受害者又在经历什么?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替罪羊效应”。

  范青医生说,被网暴的个体是一个“替罪羊”,他承接了很多网民生活中的“心理垃圾”,比如在面对一些生活不如意之后的焦虑情绪等。在面对网络上观点不太一致的信息,一些网民一下子情绪上头,用语言暴力来进行宣泄,网暴成为他们的情绪发泄口。但对被网暴的个体来说,海量的语言暴力汹涌而至,受伤害程度是指数级的。

  语言暴力的场景多种多样,但在现实中,人们总是很难察觉自己正在实施或者接收语言暴力。当心理医生反问施暴者,你们当时为什么这么说,他们常常回忆,那一刻是不受控制、下意识的行为,甚至就是脑袋一热,事后也常常后悔不已。

  那么,如何避免语言暴力?在心理医生看来,对双方来说,最关键的第一步是觉察,也就是识别出自己在接收语言暴力后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

  其次,要学会及时倾倒心理垃圾,可以找信任的亲朋好友倾诉,及时排解心中的不快。

  第三,可以通过正念呼吸等放松方式,提高对语言暴力的觉察和应对能力。

出品:孙志平 王永前

制片:幸培瑜 肖春飞

主编:吴炜玲 仇逸

文稿、音频:孙青

视频:孙青 潘旭 施玥(实习)

编辑:胡函博

新华社音视频部、新华社上海分社、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联合制作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