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市县巡礼>城乡>

贵州德江平原镇:“兴农富民”引产业回归

时间:2015-01-23 08:57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陈 松 点击:
认识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实现新发展。近年来,在德江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平原镇充分认识加速发展、创新驱动、区域竞争的新常态,牢牢把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新型城镇化的新机遇,积极探索强基固本、兴农富民新发展,在稳烟、谋茶、强畜等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实现了从传
      画地为牢,依地谋生,一直是平原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洪灾泛滥,干旱不断,一直威胁着靠天吃饭的庄稼人,这样的境况维持了数千年,当地的人们也习以为常,无可奈何,直到前些年才得以改观。贵州省德江县平原镇地处高寒,脚踏三县,依山傍水,气候宜人,是贵州铜仁武陵山脉典型的农业区。如何有效地规避气候的影响,植根土地让近2万平原人走向致富之路,是摆在该镇党委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
      认识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实现新发展。近年来,在德江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平原镇充分认识加速发展、创新驱动、区域竞争的新常态,牢牢把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新型城镇化的新机遇,积极探索强基固本、兴农富民新发展,在稳烟、谋茶、强畜等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新兴产业的快速过度,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过上了尊严而舒适的新农村生活。
 
 路网先行 科技护航  烤烟生产初尝甜头
      烤烟作为平原镇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已有二十多年历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的烤烟生产不仅要靠肩挑背驮,还对烘烤技术有很高要求。有五六口人的家庭,种上五六亩烤烟,已是当地“响当当”的烤烟大户,滋生了一批当时所谓的“万元户”。然而,不稳定的烘烤技术,致使许多“黄烟”卖不上好价钱,大部分烟农辛苦了不说,收入也很不理想。久而久之,人们更青睐于外出打工挣钱。
本世纪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彻底打破了数千年来平原人民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出现了打工潮、经商潮,土地撂荒越发严重。
     前些年,平原镇积极探索改变传统烤烟生产方式,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漂浮育苗、机械化起垄、井窖式移栽、密集式烘烤等先进适用技术,不仅大大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依赖,先进的烤房和技术还保障了烟农可观的收入,农民种烟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空前提高,走上了致富之路。
    近三年来,为消除烟农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政府增税、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三赢”目标,平原镇2011年成功创建信用乡镇,向烟农提供烤烟前期资金贷款,2013年耗资100多万元修建烤房,2014年修建硬化大大小小烤烟产业路20余条30余公里,并成功改造硬化了“梅坪公路”和“南坪公路”骨干公路,投资十万元补助“农家肥”堆积和挖沟排水,实现了烤烟产业从量的突破到质的改变。2014年,平原镇共交售黄烟111.2万斤,总产值达1326万元,创税265万元,烟农增收超500万元,人均增收近5000元。
    “近些年,随着东西部工薪收入差距的不断缩小,陆续有外出务工人员回家种烟挣钱,走上了‘种养结合’的致富路。”已有十多年烤烟生产经验的平原镇党委书记潘辉对此深有体会。
 
 
 
  试水破冰 规划引领 茶叶产业初显成效
      平原茶叶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境内的上堰茶叶曾是明清时期贡品,种茶在当地有良好基础。然而,数十年来,零散种植,不成规模,满足现状,让茶产业一度“夭折”。
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喝茶养生”俨然成了城里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2008年,平原镇瞄准市场需求,通过党员和村干部带头,在上堰村种植3000亩“白茶”。
三年来,初见成效。2011年,“上堰白茶”每市斤价格一度达1.8万元,更是有价无市,除去初期投资成本,不少茶农赚得钵体满盈。村民们再也坐不住了,纷纷在自家地里种上了茶叶,还通过土地流转将部分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几乎家家户户有拥有了自家的“茶园”。近5年,该镇每年种茶达近2000亩,截止2014年底,已累计种茶1.2万亩,成了远近闻名的茶叶之乡。
      为防止市场饱和与价格波动影响茶农收入,平原镇通过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引进了“白茶”、“绿茶”、“青茶”多种品种,规避集中种植风险,并通过招商引资成了上堰茶叶加工厂1家,打造自主品牌,修建“茶青”交易市场1个,稳定茶青收购价格,保障茶农收入。同时,该镇通过成立泰康生态茶叶专业合作社,整合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向茶农提供人力、技术和资金帮助,为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地后勤保障,切实解决茶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通过土地流转入股收益,就地打工收入,给予人力、资金和技术支持,我镇茶产业成功实现了按劳、按资和按需三次分配,有效激活了土地、劳动力和货币市场,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条件。”平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芬对茶产业寄于殷切的厚望。
 
强基固本  优化资源  肉牛养殖强势崛起
      平原镇离德江县城42公里,550县道插境而过,对内接壤楠杆、复兴、煎茶等乡镇,对外挂靠遵义市务川、凤岗两县,实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林草水资源,为平原镇发展畜牧产业提供先天条件。
     “十二五”期间,平原被德江县委县政府规划定位为畜牧养殖片区,平原镇党委政府当机立断,抢抓机遇,创新驱动,向上积极争取资金修建“圈舍”,向下努力做好宣传发动,通过大户带动,小户示范,成功实现了肉牛“圈养”。所谓的“圈养”,指的是通过人工种草,对幼牛和瘦牛进行短期催肥出售。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平原镇通过政策倾斜,出台补助政策,鼓励养殖户养殖“母牛”,满足养殖户幼牛需求。同时,该镇通过成立生态肉牛养殖协会,为协会会员传授养殖技术和经验,提供购销信息,强化对外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三年来,该镇肉牛养殖产业已遍布村村寨寨,养殖大户、散户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目前,该镇已发展生态肉牛养殖小区7个,20头以上养牛大户50户,50头以上养牛大户10户、100头以上5户,全镇5头以上肉牛养殖户600余户,存栏牛近5000头,年出栏突破1万头,按平均每头牛价格1万元计算,年总产值超过1亿元,养殖户户均增收3000元。
     然而,大量的肉牛养殖对居民生活环境造成了不小困扰,粪便的处理就成了一大难题。鉴于此,平原镇党委政府积极为“散户”建造家用沼气池,既方便了群众,又节约了能源。2015年,该镇还请贵州省有关专家到养殖大户所在地进行项目考察,拟修建容量500立方米的国内首个大型移动沼气池,系德国最先技术在国内推广的首个项目,届时将用作公益发电等用途。
 
      一心为民勤为政,赶叫穷村换新颜。经过几年的努力,平原镇立足区域环境,发挥资源优势,始终把稳“烟”作为农民增收的基本保障,将谋茶作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把“强”畜作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大力发展金银花、太子参、天麻和金丝楠木等特色种植,积极探索大闸蟹、娃娃鱼等特色养殖,通过“种养”结合,循环发展,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让1万余人摆脱了贫穷,走向了共同致富的道路。2014年,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近6500元。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