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调研之“针”引问题之“线”

时间:2023-05-04 18:11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段官敬 点击:
问题是行动的先导。抓好调研,实则抓住问题,紧扣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把握规律、摸准脉搏、寻求方法,为补齐短板、整改不足把方定向,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造福广大基层百姓群众。
     问题是行动的先导。抓好调研,实则抓住问题,紧扣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把握规律、摸准脉搏、寻求方法,为补齐短板、整改不足把方定向,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造福广大基层百姓群众。故此,调研是干事办事的纽带和桥梁。大兴调研之风,就是弘扬实干精神。前提条件在于用调研之“针”引问题之“线”,善于找到问题、找真问题,让隐藏在表面之下的问题暴露出来,让运行在表象背后的规律展示出来,打好干事创业、履职尽责、发力作为的基础。
   练好“扎”的马步。好的开始,成功一半。调研好的开局,决定于是否有敢于扎根基层、融入基层的姿态,身子扑下去、脚跟站稳、人到心到,用好调研之“针”扎在基层,真正察民之困、看民之苦、知民之疾。有些领导干部调研喜看堂前屋后、不喜犄角旮旯,爱看盆栽花瓶、不爱瓦砾堆石,正缺乏“扎”的韧劲和定力,浮在上面、沉不下来、脚跟不稳,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大搞经典路线、作秀式、过场式等调研。“扎”是一种态度、一种作风,唯有扎得深、才能摸“活鱼”。
   敢有“挑”的胆魄。坐着全是问题,下去才有办法。下到基层调研,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难以避免,尤其面对广大百姓群众更是诉求多样、利益多元,如何于百姓面容上看到政策执行好歹,考验领导干部是否具备“挑”事、不怕事的胆识。事实上,问题不会主动浮现出来,往往要靠顺藤摸瓜、蛛丝马迹,多些独具慧眼、多些循循善诱,对群众之言“捕风捉影”、对问题之象“刨根问底”,用好“显微镜”和“放大镜”,方能打捞更多问题“蛟龙”。
   保持“刺”的冲劲。一个问题背后,由一个完整系统引发。从吃衣住行、到交通医疗、再到经济社会等,每一个问题的出现,同各部门、各单位、各环节分不开。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不能“就问题而问题”,要跳出问题看问题,保持深挖根源、触及本质的钻研精神,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思熟虑。尤其,对于问题要兼听兼明、开门纳谏,防止“一家之言”、闭目塞听。“刺”讲究盯着问题深挖源头,切实找准病症,为精准开方提供客观科学参考。
   锻造“缝”的本事。解决问题是发现问题的落脚点和归属点。调查研究的最终目标,在于推动问题解决、促进事业发展、造福一方百姓。找到问题、发现源头、摸准脉搏,需精准开方、提出对策和建议。调研报告作为调研成果的集中展示,文字功底是基本功,实干本事和实践经验才是硬功夫,唯有平时工作积累大量经验、提升解题本领、锻造实干能力,才能提出客观可行、契合实际的对策建议。否则,走不好缝补问题、解决问题“关键一步”,调研也就沦为“烂尾工程”。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