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茶镇因地制宜创新“易商模式”扎实推动农民共同富裕

时间:2021-11-10 10:48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江艳兵 点击:
坚持“外出看、向上争、向内引”同步并举、多向发力、精准施策,发展“轴心经济”和“辐射经济”,实现“农村易商圈”。

                       

“易商模式”是煎茶镇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承包权、严守耕地红线前提下,有序引导农村易“商圈”、农业易“商业”、农民易“商人”、农产品易“商品”的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旨在解决农民发展,农产品产供销、发展成果分配等问题,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农民共同富裕物质基础。

一、深入推进农村发展方式变革,引导农村易“商圈”

坚持“外出看、向上争、向内引”同步并举、多向发力、精准施策,发展“轴心经济”和“辐射经济”,实现“农村易商”。

立足区位优势,做好最强规划引领。依托德江县南大门和国道省道穿境而过的区位优势,围绕德江县委县政府2+N”产业发展规划,将具有农村特色的茶叶、花椒、肉牛、蚯蚓、生猪、烤烟、红托竹荪、林下种养,纳入全镇“一园两坝三区四带”产业链布局,构筑集种植、采摘体验、深加工、营销、民宿、旅游等为一体的“商”。着力构建以高竹村为轴心的万亩茶园发展圈,以“新场—龙盘”为农旅发展圈,辐射带动全镇旅游业发展;以“松溪—川岩”为轴心的坝区蔬菜产业圈,辐射带动全镇蔬菜产业发展;以“石板塘—毛田坝—潮溪”为轴心的肉牛产业圈,辐射带动周边发展万亩茶业。以“龙盘—毛田坝”为轴心培育烤烟产业圈,辐射带动全镇烤烟产业发展。

立足帮带合力,强化拓展服务。坚持保持“亲清”政商关系,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牵头,深度拓展一业一专班一部门、一人一个环节的树形服务机制,将浙商兴办的企业引进来,将县内龙头国企引进来,将本地龙头企业扶起来,将散户集聚起来,通过建设功能型党支部、民营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党小组等传帮带形式,将党组织延伸覆盖至坝区、民企、产业链“神经末梢”。通过组织导向,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良机。

立足盘活资源,强化利益联结。着力推进“民心党建+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资源由“散”到“聚”。通过村集体经济合作联社“打捆”流转给企业经营,或者大户、家庭农场户、家庭牧场户多向承包、反租倒包等形式,盘活资源要素规模经营,形成企业、散户、合作社、家庭农(牧)场户“四马分肥”“四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格局,确保了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和可及性。

二、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模式变革,引导农业易“商业”

积极开展多元化招商引资,促成社会资金投资农村产业。

筑巢引凤之智,引进外资。以党委政府为主导,开展基础设施集中建;以“贵人服务”为先导,开展外来企业集中引;以“金融服务”为依托,实现规模农业集中育。先后在新场社区、高竹村引进外商发展茶树菇和茶叶等产业。

以千里跃进之力,跑腿前进。引导农民全力冲破传统农业自给自足枷锁、打破传统思维桎梏,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帮助群众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生产力。以发展大农业、经营大商业为基础,组建肉牛、花椒、茶叶、生猪、食用菌、烤烟、林下经济、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专班,选派干部驻村工作,明确专人跟踪服务,让干部多跑腿、企业少走路,让电子政务平台多“跑腿”,企业家“跑一次腿”。主动联系市场监管、金融机构等部门单位协同服务企业,为企业扎根、经营创造条件。

三、深入推进农民发展思维变革,引导农民易“商人”

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农民易商人。通过贵州茗芽农业旅游开发公司引进沿海地区技术骨干、经营骨干,引进最新农业经营模式、理念,联合教育培训机构,选派农技人员,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推动传统农民向现代“商人”转型。

增强新岗位培育“新岗位”动能。通过大公司、大企业不断增强产业容纳农民“家门口就业”能力。贵州茗芽农业旅游开发公司、康乐食品公司、森德公司等用人需求日趋壮大,促成周边村、周边乡镇组建劳务公司、劳务合作社,向产业基地、公司、合作社输送劳动力。

增强新职业培育“土专家”动能。充分发挥公司技术骨干、经营骨干优势,联合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培训机构,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村校合作,实施“土专家”培育工程,开展现场手把手教学,分层分类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培养造就一批农村实用产业人才、土专家”。截止目前,已培养产业人才1031人。

增强新载体培育“小老板”动能。深入推进致富带头人培育,完善生产指导、质量管理、对接市场等服务,鼓励返乡农民工、农村实用人才等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家庭牧场,推动农户“洗脚上田”,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大力发展茶、肉牛、生猪、蚯蚓等产业,当上“小老板”,成为“职业商人”。

四、深入推进产品生产动力变革,引导产品易“商品”

坚持锚定高端、以质取胜,从市场准入抓起,全力打通农产品与市场对接不畅这一堵点,实现发展产业从重建轻管不销到产供销“一条龙”的完美蜕变。鼓励和提倡企业引路,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家庭作坊作为规模特色产品生产新动力,不断夯实农产品易商品深厚的经济基础。培育本土品牌。坚持“规模化、专业化、科学化”制作标准,树立“做干净茶”“做生态牛肉干”“做绿色食用菌”“做原生态油砂米”等加工品牌的良好形象,着力打造高品质茗芽“壹沐”系列茶、“康乐”系列食品等品牌。二是开辟“特产专柜”。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严格把控标准、加强生产组织、强化质量监管、扩大生产规模,规范了特产生产流程,明确了产品标准,走出去开设“茶专柜”、牛肉制品专柜,从自产自销转变为本地产、外地销,大大提升茶叶产品、牛肉制品等特产的商品属性,实现了“旱涝保收”。拓展“农业旅游”。通过“外包+回收”模式结对“捆绑”,大力造就“产业搭档”,帮助其他市场主体发展同质茶叶、同质肉牛、花椒品牌。按照“民心党建+企业+合作社(春晖社)+农户”发展模式,依托周边烤烟、蔬、花椒、金丝楠木、食用菌、花卉等产业和森林等自然资源造就“推窗见景、开门见美、天人合一”的奇特的田园风光,开发民宿、餐饮、休闲娱乐、体验农业项目和康养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旅游产品,推进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把更多的“山肴野蔌”变成“稀世奇珍”,不断加深农特产品商品化程度。

 

贵州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煎茶镇农技站负责人、党建办工作人员 江艳兵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