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化>评论>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时间:2018-12-27 12:33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马玮炜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动民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新形势下,每位党员干部都应该把处理群众问题作为自身成长的“必修课”和检验成色的“试金石”,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动民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新形势下,每位党员干部都应该把处理群众问题作为自身成长的“必修课”和检验成色的“试金石”,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提高政治站位。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群众问题是政治生活中不可回避的要求。作为党员干部,无论何时何处在何条件下,只有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群众遇到的问题当作自己的事情,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紧密联系群众,团结服务群众,才会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相反,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若是党员干部“小视”群众大事小事身边事,置之群众问题要么“推”而不“管”,要么“管”而不“解”,不仅会伤害群众感情,损害群众利益,更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损毁党和政府形象,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形象。
  坚持问题导向。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刘云山在《学习时报》上曾撰文强调,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说道:“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问题导向,从细处入手,向实处着力,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积小胜为大胜。”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突出重点,把积极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作为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化被动为主动,变上访为下访,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愿的问题,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用好方式方法。
  方法得当,事倍功半,方法不当,事半功倍。群众问题绝不是一道简单的是非题,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往往得出的答案也是不一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运用非黑即白的观念看待和处理群众问题,往往缺乏一定的理性和智慧,正如白岩松在《白说》里说过:“当我们以简单二元对立来评判事物时,内心里的秩序常常会失衡。”因此,党员干部一定要做到耐心主动,在掌握了群众的真实想法和意图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既坚持群众观点又不违背法律原则,既坚持群众立场又不违反法律规则,坚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依规及时就地将群众问题该解决的解决到位,该解释的解释到位,该帮扶的帮扶到位,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问题,避免一般性问题演变成突出问题。
  着力真抓实干。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群众问题即使有“疑难杂症”也并非“无可救药”,其关键就在于党员干部是否勇于担当负责,是否敢于较真碰硬,是否坚决将群众提出的问题负责到底,守职而不废,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到群众心坎里,让“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成为现实。群众在我们心里有多重,我们在群众的心里才有多重。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定要主动换到群众的位置,真正地感同身受,急民所急,想民所想,同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与群众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统一体”, 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讨论中来,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看得见、摸得着。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