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也须“静悄悄”

时间:2020-08-25 15:26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段官敬 点击:
从另一个角度看,扶贫干部能否做到扶贫“静悄悄”,也是为人涵养、道德律守的照见,更是党性品质、作风本色的折射。试问,凡事把群众考虑在先、处处替群众着想的扶贫干部,怎能不会把贫困群众的内心感受放在心上,多些以心换心、换位思考的血肉联系,故此才能与群众保持
     扶贫工作少不了与贫困群众打交道,走访慰问、下村入户、了解民情,都得扶贫干部跑到群众身边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手把手沟通。现实工作中,存在少数扶贫干部下村入户帮扶群众喜欢搞出“大动作”,爱拉贫困群众拍照发到工作群,给了一点扶贫物资就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甚至发放慰问金让贫困群众站成一排接受“检视”;有时让群众群众“被同意”站在讲台上讲述“温暖故事”。凡此种种,忽视了贫困群众的内心感受,也让贫困群众难以感受到扶贫的真诚与平视。
     扶贫是党员干部初心和使命的践行,是扶贫干部与贫困群众之间平等合作的关系,共同斩断穷根、铲掉穷壤,为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目标协助携手。所以说,扶贫工作“大动作”忽视了扶贫是党员干部的职责使命与责任义务,故此把扶贫当做“施舍性”的“慈善事业”,而不是勤奋为民的民生工程与担当事业。此外,这其中不乏少数扶贫干部因形式主义心理泛滥,动辄搞出“大动作”,以显示扶贫工作多么卖力和上劲,以期获得组织上的认可和群众中的口碑。不过,过于扎眼的做法,反而令贫困群众反感,这也是为何出现少数扶贫干部尽力脱贫、群众无“感”等现象的原因之一。
      扶贫先扶“志”。扶贫贵在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其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拿出敢于站“主角”的勇毅与能力,走好独自进取的致富之路。显然,爱在扶贫工作上搞“大动作”,甚至对群众的尊严和人格、情感与心理考量太少,极有可能形成“逆反心理”,让贫困群众无法增进自身的脱贫之志、致富之气。所以说,脱贫需要些“静悄悄”,给予群众尊重和礼敬,而不是动不动把贫困群众曝光在聚光灯下,接受“异样”的审视。
    扶贫说到底是扶“人”的工作,如何做好“人”的文章,相互平视、彼此尊重是起码的标准与原则。扶贫“静悄悄”并非是扶贫作为上“谦虚、谨慎”,以致“慵懒懈怠散”。而是说,扶贫要充分考虑到贫困群众的内心感受、尊严情感,除了关心关怀贫困群众的“柴米油盐”,更要注重贫困群众的“所想所感”,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在维护贫困群众的利益基础上,保障其精神与思想上的平等对流。换而言之,帮扶贫困群众,更要尊重贫困群众。
     从另一个角度看,扶贫干部能否做到扶贫“静悄悄”,也是为人涵养、道德律守的照见,更是党性品质、作风本色的折射。试问,凡事把群众考虑在先、处处替群众着想的扶贫干部,怎能不会把贫困群众的内心感受放在心上,多些以心换心、换位思考的血肉联系,故此才能与群众保持心心相印、鱼水相欢,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