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手中的五张中国底牌

时间:2015-09-15 11:09来源:商业见地网 作者:国际问题观察员 文昊 点击:
美国人“欲”满全球,美国人做买卖从来不考虑你的我的,他们会把别人口袋里的“银子”一并进行计算。

奥巴马手中的五张中国底牌 商业见地网


下周,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在白宫以国宾礼仪欢迎首次对美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

在中美陷入次冷战之际,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的高峰会谈,对执政渐入佳境但对外部环境趋于复杂化甚感忧虑的习近平和即将结束任期的奥巴马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

前者视之为缓和外交紧张、突破外交困境的契机,而后者也需要为自身留下外交遗产。

然而,近来美国决策圈和学界对中美关系的焦虑感却在上升,认为美中关系正接近“临界点”,“离悬崖越来越近”,两个国家国力的相对变化巨大,在变幻的国际风云中两国关系有机遇,更面临着复杂的挑战。两国“冲突、对抗论”让中美关系存有诸多阴影。

在东方人眼里,世界是划分好的一块块农田,各人种好各人田。而在美国人眼里,世界是个大狩猎场,哪里有猎物就往哪里去。美国人做买卖从来不考虑你的我的,他们会把别人口袋里的“银子”一并进行计算,作为美国配置资源的基础。

美国人“欲”满全球,认为自己的利益无所不在,所以保卫利益的地点必然遍及世界各地。

美国人不仅仅胃口大,也肯下真功夫发展理论与工具。一方面,美国是较早研究并着力打造全球价值链的国家,目的是突破他国的关税壁垒和资源限制,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战略效益。

他们敢于抓住机遇,利用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反恐战争、金融危机等历史事件不断确立对美国有利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秩序。

事实上,中美两国不仅仅在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上存在差异,在经济、教育和国际问题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分歧和合作,这就决定了美国方面能够非常轻松地找到对付中国的可称之为“牌”的工具,奥巴马手中到底有几张中国底牌?

第一,经济牌。商业见地网此前指出,根据需要这张牌会以不同形式或面貌摆上桌面,即汇率问题、反倾销和反补贴问题、知识产权问题、高科技产品禁售问题、经济间谍问题或TPP与亚太自贸区问题等。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常打汇率牌,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大造文章,对中国频频施压,横加指责,屡屡要求加快升值步伐,其实是藉此转移其国内视线、纾缓经济不景带来的压力。

 

在外界担心中国近来的汇率政策之际,美国财长雅各布•卢近期就汇率政策向中国财长施压。

雅各布•卢对中国财长楼继伟表示,中国政府应向金融市场仔细地解释其政策意图和行动,因有关中国经济放缓可能搅动全球市场并阻碍全球增速的担忧不断发酵。

中国在上月引导人民币贬值近2%,巩固了市场对于其经济放缓速度可能比官员们对外公布的信息还要更糟的担忧。

美国官员承认人民币这波贬值幅度不大,因考量到通胀且人民币大致和美元挂钩的关系,人民币在过去一年已升值了15%左右。

美国财政部表示,在两位财长的会议中,卢强调中国遵守其有序推进更市场化的汇率机制且提高汇率政策透明度的承诺的重要性。

雅各布•卢还称,重要的是中国应暗示将允许由市场压力来引导人民币升值或贬值,且中国应允许其汇率反映出经济基本面,避免汇率持续失真,以及避免人民币出现竞争性的贬值。

美国国内经济低迷导致失业率上升美国最低层民众生活越来越困苦,美国国内的就业岗位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以致于将此矛盾转嫁给中国,认为中国的不合理竞争损害了美国企业的利益导致美国国内经济加速缓慢。

所以才有了针对中国的“双反调查”和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中国企业收购美国控股公司等措施,造成美国政府负责任的维护美国经济的正面形象以村托中国不合理竞争的反面“事实”。

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目的也是摧折中国经济。中国经济以政府投资为主导,制造业产能过剩危机被投资长期拉动的需求掩盖。

迟滞的改革与过多的“特色”管制导致制造业无法走出国门跨境投资,实现产业国际化,改变中国制造业来料加工低端的生产方式,降低中国产业能耗,推动制造业终端服务业化,扩展社会就业范围,增强国内消费总需求,实现消费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没有产业的国际化,就没有国际化产品。没有国际化产品,中国制造业就没有核心竞争力,激励自主创新不过是关起门来窃食公共财政的借口。

来料加工制造业再繁荣,也不能将人民币推向国际化:当全球经济因地缘冲突变得动荡不安,全球需求进入下降通道,外向型制造业将出现大面积衰退,国内对国际能源和生产原材料的需求也将同步下降,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基础将不复存在,人民币国际化失去根基,谈何国际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让中国从一个产品需求大国变成了产品供给大国,大洋彼岸的美国由产品供给大国变成了产品需求大国。次贷危机爆发前,“中国制造”形成的这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并未引起中国足够的重视。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开始扭转中中美之间的这种经济格局。这种扭转是晦暗的,并以不知不觉的方式进行:先是借力中国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其次减少对国际事务的直接干预,再次是宣布并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

奥巴马所谓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本质其实就是“亚太经济去中国化”。

第二,军事牌。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举行军演或与中国周边国家联合军演,比如,菲律宾军方近日表示,美国计划在亚太地区增加军事和人道演习的次数,作为反制中国大陆的新策略之一。

第二个方面是巩固已有军事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设备和武器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是强化与中国周边国家军事同盟关系,比如美日、美韩以及美澳军事同盟。过去几年,美国把这张牌打到了极致,已经将其全球军事重心顺利地转移到了亚太地区。

美国在重返亚太在中国周边到处插“钉子”防范、压制、监视中国,另一面突防亚洲3国以拉帮结派共同围堵中国。

美国排兵布阵如潮水般涌入亚太60%的兵力,各式先进武器齐聚各个美军基地以威吓中国。以致现在美国一面保持“中立”立场一面鼓动日本、菲律宾等国与中国唱“对台戏”。

美国此前公布的《国家情报战略》指出,中国非常希望东亚国家的局势能够保持稳定,但却不急于公开自己在该地区的战略目标。然而,中国投资大量资金,快速实现军队现代化,引起了华盛顿的严重担忧。

在东北亚,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成为年度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事件,并远超南海争议问题,由于中、日、韩三国防空识别区相互重叠,使东北亚面临大量的战略压力。

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划定导致中、日两国在亚洲地区的长期对抗,而美国的态度明显倾向于日本。

而且,安倍再次上台执政后,积极推行新军国主义政策,把中国作为主要的竞争对手,使亚洲再度陷入“冷战”的边缘,中、日两国在东海防空识别区问题上的对立有可能加深双方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东亚地区安全局势有可能出现失控的局面。


在东南亚,美国积极插手南海问题,力图使南海问题国际化,以从中获取更大利益。

南海问题本质上属于中国与东南亚各声索国之间的双边问题,并不直接涉及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

但是,伴随着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近年来美国开始深度介入南海问题,并与越南和菲律宾等国频频挑起事端,形成内外呼应之势,致使该地区局势急剧恶化,甚至引发国际社会对南海博弈是否会引发中美直接对抗担忧。

2009年以来,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在南海问题上频挑事端,致使该地区安全局势急剧升温。在这一过程中,奥巴马政府对南海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美国的南海政策开始出现重大调整迹象。

2009年3月9日,美国防部就“无瑕号”在南海海域执行搜索监听中国海军潜艇任务时与中国船只发生对峙一事发表声明,指责中国船只骚扰美国海军在“公海”执行任务。

2010年7月2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Clinton)在越南河内召开的东盟论坛外长会议上明确宣布,美国在南海地区拥有“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而且大谈在南海问题上反对“胁迫”,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2011年6月27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对中国在南海地区所谓的“示强行为”进行“谴责”,主张美国应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直接介入中国与菲律宾、越南等国的纷争与摩擦。

2012年8月3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对南海局势发展中的“对抗性言论、资源开发分歧、胁迫性经济行动,包括使用障碍物阻止进入黄岩岛周边事件不断升级”表示关切,指责中国“提升三沙市行政级别以及在南海有争议地区建立一个新的警备区之举有违通过外交合作解决分歧的原则,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升级的风险”。

2013年7月29日,美国参议院全体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案,声称中国为“改变领土现状”,在钓鱼岛周边及南海“威吓和动用武力”,继续就南海和东海问题向中国施压。

从近年来美国政府和国会针对南海问题的一系列表态来看,其政策导向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以貌似“公允”的姿态积极介入南海问题,一方面继续宣称对涉及南海的各种领土争端“不持立场”,但另一方面又多次强调要在该地区维护和平与稳定、确保国际法受到尊重、保护航行自由以及合法商务不受阻碍,并每每选择局势紧张之时“强力介入”,或明或暗地为菲、越等国撑腰壮胆。

二是明确反对中国长期坚持的南海争端是双边问题的立场,声称南海问题的处理不能局限于中国与几个有领土和海洋权益争议的东盟成员国之问的双边外交协商,要求争端各方尊重所谓“国际社会的利益”,采取负责任的方式处理争议岛屿的领土主权、主权权利以及管辖权等,极力推动南海问题的多边化和国际化。

三是以反对“胁迫”、反对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为借口,敦促各方“以外交途径或其他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包括在必要时诉诸仲裁或者其他国际法机制”,并试图通过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增强其在大陆架资源开发、海底矿藏开采、保障航行自由、介入海洋争端等方面的能力,为南海争端“确立行事规则及和平处理分歧的程序”,以主导该地区的建章立制进程。

需要指出的是,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并非一项孤立的个体政策,其在结构上从属于美国的东南亚政策体系,本质上服务于美国的亚太战略总体布局。

鉴于小布什政府时期“对于中东地区投入战略性关注而相对忽视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延伸和巩固”,奥巴马政府上台伊始便致力于修正“布什主义”的外交理念,并通过积极推行所谓“巧实力”外交实现了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诸多突破。

在此期间,奥巴马和希拉里•克林顿等政府要员频繁造访东南亚国家,进一步强化了与泰国、菲律宾等国的传统盟友关系,积极发展与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新型伙伴关系,并有效拓展了与缅甸、老挝等“异见政权”的接触与交往。

此外,美国还以东南亚国家普遍关心的南海问题为切人点,把介入南海争端作为其“重返东南亚”的一个平台和跳板,从而一方面强化了其在南海问题上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也为其深度参与东盟地区合作、增进与东南亚各国关系创造了条件。

相对于东南亚政策的调整,近年来美国南海政策的策略性导向背后更为宏观的背景在于奥巴马政府极力推行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尽管该战略更多体现的是美国出于对自身经济竞争力乃至整体国家实力不自信而产生的一种保护性的自然反应,但被普遍认为是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全球战略“最为重要的一次重新定向”。


在南亚,美国积极拉拢印度,借重印度抗衡中国,联合印度遏制中国崛起。而印度希冀通过美国影响力借机扩大本国的势力,在全球战略中充当美国的遏制中国的伙伴。美国主动向印度提供了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与安全合作计划。

还把军民两用的美国技术转让给印度,与印度签订了后勤支援协定和通讯、协同合作和安全备忘录。更为重要的是,美国积极支持印度东进太平洋共同遏制中国。

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积极鼓励印度在亚洲和太平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美国全力支持印度的“东向”战略。同时,美国鼓励印度与日本和澳大利亚建立更紧密的安全关系,加强防务关系遏制中国。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不断推进使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更为恶劣。

有鉴于此,美国的《外交政策》杂志曾于2010年1O月刊文把中国称为“近代史上最孤独的崛起中大国”,而英国《金融时报》同期发表的一篇文章也认为中国“越来越像一个受困的巨人”。

尽管类似的评述多少有些言过其实,但美国“重返东南亚”的确已经给中国的周边环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压力,而如果这一态势继续发展下去,中国维稳与维权的压力和难度都将明显增大,中美关系也将由此进入一个更加复杂、敏感和充满风险的阶段。

按照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汤姆•多尼隆(TomDonilon)的说法,该战略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塑造亚太地区的行为和游戏规则,保证国际法和惯例得以尊重,商业和航行的自由不被违背,新兴大国同邻国建立信任感,保障通过和平而非威胁或胁迫的手段解决分歧,以此来促进美国的利益”。

换句话说,就是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介入并主导该地区的各种“游戏”,让美国在其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领导作用,从而实现该地区内部乃至全球战略态势的“再平衡”。

第三,价值观牌。网络自由问题、人权问题和宗教信仰问题将是其三张面孔。

美国总统奥巴马9月12日在一个美军基地开会时,再度挑起所谓“中国黑客网络攻击”话题。奥巴马声称,“无法接受”中国针对美国网络攻击,如果要打网络战,“我保证,只要我们想赢,就一定能赢。”

此前二天,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克拉珀对美国国会一委员会表示,美国必须加强安全措施,以应对中国黑客。

他声称,虽然中国的网络行动能力很强,但中国黑客经常能在不使用尖端手段的情况下攻入他们的目标,而持续的‘低水平网络攻击’能破坏美国的经济竞争力和国家安全”。

8月11日,克里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电视节目上宣称,中国和俄罗斯“很可能”在读他的电子邮件。他同时指责中俄持续对美国利益和美国政府发动网络攻击。

9月8日在8月31日的例行记者会上美国务院副发言人托纳说,“对于制裁没有任何可以透露的信息”。

他表达了对“中国黑客”行为的不安和担忧,但称虽然美中在网络安全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也力求进行更紧密的合作。美国务院副发言人托纳称,经济制裁是美方处理这类问题的手段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美方将朝制裁中方的方向走。

对此,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表示,中美可以将网络安全作为两国之间的合作点。希望中美以及其他国家能共同合作,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共同制定全球网络安全规则。

国际问题研究者丁咚认为,美国政府升级中美网络安全问题紧张态势,向中国挥舞制裁大棒,并威胁进行网络战,是一种高明的心理战术。

由于习近平访美是一场事先张扬的外事活动,习近平本人也亲自进行了公开确认,因此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访问取得成果,对双方都很重要,尤其是中国方面需要借此巩固由大阅兵带来的强劲声势,容不得出现外交败笔。

其次,正如奥巴马所言,美国将网络安全视为国家核心安全课题,而一旦被列入国家核心安全项目,美国就会不惜一切予以保障,美国既往的历史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这实际上也是提前向中国交底:网络安全是美国的核心关切,在此问题上不允许含含糊糊,蒙混过关。

从第三个方面来说,美国作出不惜一战的姿态,也是看准了在经济下行、股市动荡等背景下中国国内局势十分脆弱,没有本钱和美国硬碰硬。

美国助理国务卿汤姆•马利诺夫斯基8月13日敦促北京改善人权记录,为美中峰会定下积极基调。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科比在例行简报中说,克里在出席对话时强调了捍卫人权的重要性,包括言论、宗教、集会和结社自由的重要性,并指出这是一种国际责任,亦是深化美中双边关系所必须的。

科比表示,“人权对话反应了人权议题在美中双边关系里的重要性,而且提供了两国继续讨论关键人权议题的机会”。

他说,6月底举行的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曾讨论人权问题,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9月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时,人权问题也将被提及。

而李军华说,中国的人权状况每天都在改善,美方应当停止“麦克风外交”。

当问及美国反对中方一项关于管制非政府组织的法律草案时,李军华说,这是由于对该法律条款存在误解。华盛顿说,除非修订或搁置这项法律,否则它可能会危及美国在中国参与的许多活动。

就民主问题而言,美国应该更好地理解在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推行全面民主的难度之大,认可中国政府为确保国人社会权利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另外,美国在批评他国民主问题时不能搞“双重标准”。美国对中国的民主和人权问题横加指责,却对一些美国盟国的民主问题置若罔闻。

第四,统一战线牌。在中国的周边利用东海和南海等领土边界争端问题分化、瓦解周边国家对中国在经济等方面的依赖,构建对华统一战线。

在台面上打的是民主旗帜,多采用缔结伙伴关系形式。近年来,日本也跟着起哄,在东南亚国家搞起“价值观外交”,其目的与美国的当然是不一样的,属于战术层面,主要是想通过此举摆脱其在对华关系上的困局。

面对正在崛起的中国,美国已难以再通过强硬施压和单边制裁等方式,迫使中国在重要议题上与其合作。对于中国的难以合作,美国近年来在某些议题领域开始逐渐调整其对华外交方式。

具体说来,就是将以往的那种强硬的直接施压方式转变为较为和缓的、间接施压方式。

这种方式最突出的体现就是美国对华的“统一战线”外交。这种外交方式更加迂回、巧妙,既是中美关系正在“国际化”的一种反映,也是美国“巧实力”战略的重要体现。它给中国外交带来了新难题,也考验着中国的外交智慧。

这种外交策略在伊朗核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美国构建了一个以美欧合作为“核心层”基础,以加、日等盟友构成“次核心层”,以俄罗斯和其他中小国家构成“外围层”的“统一战线”,使中国站在了一个两难选择上,要么支持制裁伊朗,要么反对制裁。如果反对,那就站到世界各大国的反对面。

可以说,美国对华“统一战线”外交就是要将中国置于这样一种“要么与美国合作,要么站到国际社会反对面”的尴尬困境中。

第五,分裂牌。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马戎在一篇论文中指出,中国在21世纪将要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国家分裂。

美国运用对台军售以制造台海两岸紧张情势,通过会见达赖或热比娅之流支持中国境内民族分裂势力。

俄罗斯对中国的领土完整的态度这事件前也是属于模棱两可的,一方面对中国有领土争议的国家印度、越南、日本的态度暧昧,一方面对印度、越南的军售武器技术级别高于中国,这让中国政府心里隐隐作痛,无法言表。

中国目前最大的邻国已经无领土之争,这也是强强联合的主要原因。

中国面临美国的强大军事力量从返亚洲,美国为首的亚洲盟国韩国、日本、菲律宾。美国引诱的印度、越南、马来西亚、文莱、等国也在虎视眈眈。

深圳大学国际经济法律与政策研究所所长叶兴平告诉商业见地网,在今后或未来更长时间内,中美关系中风和日丽的时候会比较少,而疾风暴雨的机会会比较多,特别是当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济规模逼近美国的时候,情况更加如此。中国方面当未雨绸缪,智慧应对。

可是在评论人士梁石川看来,透过对习近平在外交上的表现,抑或美国这位“跛脚总统”即使拉来一车“王牌”,来与习近平摊牌,仍不见捞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何况现在奥巴马还即将卸任,需要为自身留下外交遗产。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7)
58.3%
踩一下
(5)
41.7%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