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缘博物馆:两岸一家亲

时间:2023-08-07 12:24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记者:黄冰佳 点击:
闽台“五缘”,在沧桑岁月中形成,内容博大精深,是自然的恩赐,是两岸人民共同培育的果实,折射中华民族璀璨文明的光辉。闽台关系,在历史进程中联姻,犹如唇齿依存,是相连的血脉,是确定同荣共进必然的途径,值得两岸人民深情维护和珍惜。
       中国评论网台湾省采编中心北京(记者:黄冰佳)报道   闽台缘博物馆北倚国家级风景区清源山,南邻风景秀丽的西湖,西岭泉州市博物馆。建立于2006年5月,2008年10月1日,江泽民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题写馆名。即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研究闽台关系,大陆与台湾关系史的重要学术机构。
 
     闽台缘博物馆在设计之初,馆顶上直径达56米的观景天台被视为主体建筑的灵魂。为了让整座建筑更加光彩夺目,博物馆顶巨大的圆形观景天台采用了不锈钢网架结构,这在视觉上显得更加轻灵、飘逸,而观景天台内的“和平莲”则成为点睛之笔,镀金和平莲高6.2米,径宽4米。通向观景天台的屋面斜阶在设计时就充分运用儒家“万物归宗”的思想及闽南建筑特色,而“和平莲”的安置更加强化了这一理念,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渴盼和平、呼唤统一的心声。
 
     其中最值得一看的当然要数是闽台缘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那着名设计师蔡国强先生创作的火药爆绘壁画了。画面由一棵大榕树组成,用火药在日本特制的大麻纸上爆破,绘成一幅画这幅壁画的寓意象征着两岸同文,同种,同根生,这幅画的制作方法堪称一绝。
 
     该馆7个主题远古家园,血脉相亲,隶属与共,开发同工,文脉想承,诸神同祀,风俗相通,通过1500多件文物文献,佐证了闽台之间的五缘关系:地缘近,血缘亲,商缘广,文缘深,法缘久。展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同根同源,密不可分,源远流长。
    闽台同根同宗,血脉相连,骨肉相亲。自周秦开始,闽越族人民渡过台湾海峡,成为台湾原住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元以后,闽、粤先民前仆后继,移居台湾,至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移民活动达到高潮。
     闽越族是南方百越的支系,居住于福建、浙南等地,善于造舟航海。在周秦汉时期民族融合与斗争的动荡之际,一部分闽越人乘船渡过台湾海峡,定居台湾岛上。他们克服险恶的自然环境,披荆斩棘,开发台湾,成为台湾原住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元时期,福建人民移居台、澎渐众,明清时期出现多次移民浪潮。迁居台湾的福建人与当地的原住民一起披荆斩棘,共同开发台湾,使台湾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
 
     台湾与福建历史上长期同隶属于一个行政单位。1885年台湾建省。1887年始,台湾虽然与福建分省治理,但闽台两省之间仍保持着特殊的密切关系。1945年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福建在台湾光复和光复后重建过程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台湾与福建,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关系密切,而且在文化教育和艺术上也有密切的渊源联系,台湾文化艺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绝大部分从福建直接移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台湾的方言、祭器、民间工艺、手工技术等,仍然保留着浓郁的闽南和客家传统特色。福建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绚丽多姿。它们随着闽南人、客家人一起渡台,传遍台湾,并吸收了台湾地方的艺术精华,创造出新的民间艺术,回馈原乡故土。闽台人民来来往往,共同创造,促进两岸民间艺术更加璀璨夺目。台湾的工艺美术绝大部分传自福建,其中木雕工艺、石雕工艺、漆器工艺和刺绣工艺主要来自泉州和福州。
     福建的移民,不但给台湾带去劳动力、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也带去宗教信仰。移民动身之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为祈求一帆风顺,便随身携带祖籍地的神像或香火,并在入台后供奉与居屋或公厝,朝夕膜拜,祈求神佑。至开垦成功,形成村社,便建造庙宇,再塑金身,以谢神恩。台湾民间供奉的各种神灵,绝大部分由福建传入,其祖庙皆在福建。
     闽台“五缘”,在沧桑岁月中形成,内容博大精深,是自然的恩赐,是两岸人民共同培育的果实,折射中华民族璀璨文明的光辉。闽台关系,在历史进程中联姻,犹如唇齿依存,是相连的血脉,是确定同荣共进必然的途径,值得两岸人民深情维护和珍惜。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