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皮寮历史街区--台北闹区中的清朝巷弄老街

时间:2023-09-05 12:14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记者:黄冰佳 点击:
剥皮寮,是从清朝便蓬勃发展的街区,这里有浓厚的复古情怀,不算长的街道上,可看到清代的闽南式街道,日治时期的木门窗与巴洛克装饰,还有民国风的彩绘与电影广告牌。
        中国评论网台湾省采编中心北京(记者:黄冰佳)报道  剥皮寮,是从清朝便蓬勃发展的街区,这里有浓厚的复古情怀,不算长的街道上,可看到清代的闽南式街道,日治时期的木门窗与巴洛克装饰,还有民国风的彩绘与电影广告牌。
      剥皮寮的名字由来众说纷纭,较为可靠的说法是,在清领时期的地契中,此处被称为「北皮藔」,由于闽南语的「北皮」与「剥皮」同音,而逐渐演化成为剥皮寮。另有说法指出此处曾为淡水河上游的木材集散地,由大陆运至台北的木材,皆会在这里剥掉”树皮”而得名。
 
     游客一走近剥皮寮,第一眼印象肯定是整座的红砖建筑,以红砖为主结构,搭配洗石子与水泥立体巴洛克式雕饰,清楚说明了这里曾经历清代与日治历史。传统风格的红砖墙,绝对是旅客不可错过的拍照重点,你可以穿着时装入境,创造现代与复古的冲突,穿着旗袍,打造出清末民初的怀旧氛围。
 
     有别于日治后的街道通常较为笔直宽大,清代就建造完成的剥皮寮老街,仅三四百米,宽约3米,蜿蜒两侧的多是一二层高的砖木结构房屋,红砖映衬黑瓦和深褐的木门、木窗,闽南式骑廊,显得古意盎然。清朝特有的街屋、亭仔脚建筑型式,都能在这里找到,剥皮寮街区通常人潮不多,走在其中,你能感受到时间的静止,彷彿能看到转角处将走来一位穿着长袍马挂的绅士向你问好,喜欢历史的文青学子们,绝对会爱上这里的文化气息。
 
     剥皮寮老街除了清代建筑外,也遗留下了部份的日式风格装饰,例如位于康定街173巷17号的房子,便拥有完整的日式木窗门,蓝绿色的油漆与雕花铁窗已略显斑驳,这里曾是游客必拍的「日祥旅社」所在处,虽然如今已不见扁额踪迹,但游客仍可由其特殊的隔间形式,遥想其曾经的辉煌岁月。   
    而正台湾早期的电影广告牌都是由师傅手绘画出,寡淡的色彩、简单的笔触、流畅的线条,描绘出民国50、60年代上映的电影,占据了街区的一整面墙大小广告牌,为这座清代/日式混合的街区,再添上一抹民国的怀旧气息。不只年轻人来此体验,老人家则可以借此回味当年的青春故事。门上半部为木质窗台,下半部为洗石子装饰的形式,是此处最常见的日式闽南式混血建筑。
 
     今日的剥皮寮已无人居住,原因是台北市政府耗资4亿多元新台币对老街进行多年整修,作为游览、乡土教育和文艺活动的场所。如今的剥皮寮,已是台北一条很有特色的观光老街。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