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敢当信仰在琉球传播之广的原因

时间:2023-09-12 21:17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记者:黄冰佳 点击:
琉球群岛像一串撒落在东中国海上的珍珠,明清时期,就已经成为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重要中转站,繁荣富庶,享有着“万国津梁”的美誉。
     中国评论网台湾省采编中心北京(记者:黄冰佳)报道  琉球群岛像一串撒落在东中国海上的珍珠,明清时期,就已经成为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重要中转站,繁荣富庶,享有着“万国津梁”的美誉。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出使琉球,至清代光绪五年(1879年),琉球王国被日本吞并,500余年间,通过“册封”与“朝贡”,琉球历代国王和明清两代王朝建立了极其密切的商贸与外交关系,中华文明也对琉球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石敢当信仰习俗就是在琉球流传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民俗文化事象之一。
 
     在首里城的纪念品商店里,将石敢当制作成简易香炉来出售,在冲绳海洋文化资料馆的商店中,还将石敢当制作成冰箱贴、即时贴出售。文化创意产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利用,首先就要立足于深度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在冲绳诸岛广泛流传并且至今发挥着信仰功能的石敢当习俗,很自然地就会成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关注点。实际上,我们从国际通大道“守礼堂”售卖的石敢当产品来看,商店中既有形式各异、纯粹属于纪念品类的石敢当,同时还售卖买回去可以安置在所需位置的实用性的石敢当,这类实用性的石敢当相比于过去形制单调的石敢当而言,其实用价值、审美价值都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石敢当信仰习俗在琉球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究其原因,大概以下三点值得特别予以关注:
     其一,中国文化特别是福建文化对于历史上琉球王国的影响,是石敢当信仰习俗能够在当地传播的前提条件。自洪武年间(1368—1398年),明朝政府与琉球王国建立起以贸易为基础的朝贡关系,中国文化对琉球的影响就日见其深。特别是洪武末年“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这些外交闽人主要负责与明清王朝往来的、商贸等活动,以及造船工艺等技术性工作,中国儒家思想、汉字文化、明清两朝的典章制度、中国传统工匠技艺等,都对琉球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琉球王国时代的民众生活中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石敢当信仰习俗起源于唐宋时代的福建地区,宋元时期特别是明清时代,石敢当习俗已经在大陆很多地区流行开来。随着明清时期福建民众的外移,石敢当习俗也从福建走向了海外。如今,石敢当习俗已经遍布港澳台地区、环南海的东南亚诸国以及自琉球群岛一路北上影响至日本。琉球王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的石敢当信仰习俗,与“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应该有着密切联系,也与琉球王国的诸多使臣经福建朝贡明清两朝有一定关系。闽人将家乡的石敢当习俗带到他们在琉球的定居地,并且在此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影响到琉球本地居民。琉球使臣朝贡明清两朝,都是从海路先到达福建福州,然后一路北上,最后抵达北京。在这些使臣的行程中,想必会看到民间树立石敢当的情景,也很容易将这些习俗与已经在琉球传播的石敢当结合起来,更加强化了石敢当习俗在琉球的传播基础。除石敢当之外,影响琉球的中国信仰事象还有观音、妈祖、风狮爷等。
 
    其二,琉球群岛的自然环境为石敢当的流行与播布创造了适应条件。琉球群岛是西太平洋上的一系列岛屿,属于亚热带气候,为常夏岛,雨量充沛,每年都有台风侵袭。琉球群岛的上述自然生态环境,使居住在其中的民众的生活、生产,如民居建筑、海洋捕捞、航海贸易等,都会受制于恶劣气候的影响。在明清两代册封使的记载中,多处记述了册封行程中遭遇台风、暴雨等恶劣气候,造成船覆人亡的悲惨情景。石敢当的基本意涵,就是除灾、辟邪、镇宅、招福,这些意涵在琉球群岛的恶劣环境面前,都很容易产生积极的功用,成为当地住宅、道路等建筑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三,石敢当与当地信仰习俗的结合,是其能够融入琉球文化并成为今天冲绳重要文化特征的必要条件。一种外来文化能够融入本地的文化系统之中,并逐渐成为本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相互补充是融合的必要条件。石敢当信仰习俗传入琉球群岛后,既有保持其独立存在的情况,也有与本地固有的同类信仰习俗融为一体的情景。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