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庙文化在台湾的社会影响

时间:2023-09-26 18:00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记者:黄冰佳 点击: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敬鬼神,重伦理,其实传统文化就融合在日常生活里。
       中国评论网台湾省采编中心北京(记者:黄冰佳)报道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敬鬼神,重伦理,其实传统文化就融合在日常生活里。在台湾,宫庙是中华传统民俗最显著的载体,宫庙文化深深嵌入台湾民间社会。台湾宫庙文化实现了社会教化与心灵慰籍等功能,同时传承保护一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增进了海峡两岸的文化沟通与认同。
     虽然台湾宫庙所奉的神明是“全民”的,但宫庙的兴建、修葺与管理则是由当地老百姓承担。其原因是:一方面,老百姓期望神灵庇佑,祈祷社会安定、祛病消灾、五谷丰登、平安和睦;另一方面,老百姓期盼以共同信仰为凝聚力,促使同族、同籍、同行等通过宫庙的社会教化,规范民众的道德伦理与行为规范,教导人人向善、团结奉献、爱乡卫国。
 
      如台湾宜兰县修建的碧霞宫,就是基于弘扬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从而抵御倭寇的侵犯达到“还我河山”的宗旨而修建的。1907年,《建庙启文》明确记载:“乃祈奉精忠武穆岳夫子堂庙一所,宣讲武穆忠孝节义,警顽立廉。使四方之士于诗词文章之外,得知浩然正气介乎于忠孝节义之上,国家兴亡系乎于士绅庶民之间。今虽桑梓沉沦,四方皆敌,然亡秦必楚。当今皇上圣明,待勤王一举,必可还我河山,投怀上国矣!”今碧霞宫又建“武穆文史馆”,其宣教功能更加完善。
 
    自古以来,人们在与自然和社会的争斗中,常常显现出与自身的“命运”斗争。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准、文化水平、价值理念、道德伦理,以及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千差万别。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不论生活节奏快慢、生活质量高低,也不论人际关系、人生道路是否和谐顺畅,都有诸多不顺的时候。在遇到难以用科学解答的痛苦和困疾时,人们往往会去宫庙祭祀神明,以超自然的方式向冥冥之中的神明诉说,从而慰籍自身的心灵。这不是“宿命论”与“天命观”,而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调整和人生价值的自我和谐。可见,台湾宫庙文化实现了台湾民众心灵寄托的抚籍功能。
    台湾宫庙文化保护和传承了闽南和客家语言文化。宫庙文化完全是区域性的、民族的,其使用的语言带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台湾带有民俗性的宫庙文化活动与神明的草根性一样,在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完全是草根性的闽南话(河洛话)或客家话。因此,台湾宫庙文化对闽南话和客家话无疑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通过台湾宫庙文化活动,特别是尊奉神明时的一些娱乐、祭拜形式、艺术装饰等,诸如布袋戏和歌仔戏等也因此传承下来。
 
    因为无论是神明,还是宫庙历史溯源,甚至宫庙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祭拜环节,乃至宫庙经营者的宣传内容,都离不开中华文化和中国历史。总之,台湾宫庙文化已经扎根在台湾民众心中,并影响着台湾民众的生活与工作。即便是蔡英文当局主张“去中国化”的“绿营”政治人物,为了“拉票”,也祭拜孔子,或给妈祖、保生大帝等“中国神”敬香。由此可见台湾宫庙文化对社会影响的深刻程度。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