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新人变“超人”,本质还是治理内卷“微反应”

时间:2021-05-18 15:56来源:中评网 作者:段官敬 点击:
现实工作中,不少基层年轻干部反映自己作为新人变成了“超人”,不管什么担子都扛、什么事情都干,一个人身兼数职、挑各种活、当“多面手”,能者多劳、万事全包,更为尴尬的是“做多了不算苦劳,做好了不算功劳”,做得多不一定回报多,甚至干得越多、批评和质疑就越多。因
        现实工作中,不少基层年轻干部反映自己作为新人变成了“超人”,不管什么担子都扛、什么事情都干,一个人身兼数职、挑各种活、当“多面手”,能者多劳、万事全包,更为尴尬的是“做多了不算苦劳,做好了不算功劳”,做得多不一定回报多,甚至干得越多、批评和质疑就越多。因此,白加黑、晴加雨、“5+2”等成了基层年轻干部常态化模式。基层新人变“超人”,让年轻干部在干事创业中单打独斗,既不利于其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基层事业长久进步。
     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基层治理客观存在的最大矛盾,就是人少事多、责任重大、问题复杂,作为国家运行机器的最后一站和“最后一米”,基层承担着各种任务的最后落地,压力、责任和负担之大可想而知。如何匹配好基层任务和人员力量,对基层管理者和领导者的执政能力、履职本领、专业水平、统筹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可想而知,把基层年轻干部当做“顶缸侠”,凡事压给年轻干部来干,极容易导致干者多干、不干者看的“两极分化”,也就是常提到的“鞭打快牛”现象,对基层干事创业作风来说是极为负面的、消极的。
     毋庸置疑,基层年轻干部本身工作经验少、群众基层弱、岗位锻炼不足,需要全方面提升、训练、历练,才有利于基层干部多方位发展、墩苗拔节。可以说,基层新人变“超人”,还没有学会走路就“跑”,往往在电子化办公、公文材料写作、拍照记录留痕等文字岗位耗费大量精力,让年轻干部捆绑在形式主义上,无休止加班加点和无意义重复工作,对年轻干部成长无益有害。要知道,基层工作的特征是同群众打交道、与实际矛盾碰撞,学会处理问题的办法和方式,破解群众急难烦愁和所忧所盼,才能增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由此可知,基层新人变“超人”,更多还是基层社会治理内卷化的“微反应”。一方面,基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存在,需要基层年轻干部充当“文秘”专岗角色,为了各种检查任务,不得不需要懂电脑、能设计的年轻人,把好看的文稿、漂亮的宣传、完美的档案和表格拿出来,以期在检查评比考核中获得认可;另一方面,基层干事创业、履职担当分工不明、责任不清,导致基层年轻干部成为“一块砖”,部分老干部倚老卖老、“叫不动窝”,以此不得不把年轻干部当做“多面手”,加上激励鼓励、提拔晋升机制不健全,“干好干坏一个样”,领导承诺的事项变成了“画饼”。长此久往,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事情只能交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来干,熬成了“老油条”就稳当当的“莫认退居”。
     欲筑室者,必治其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各司其职、协同联动、左右贯通、执行有力的治理体系和工作格局,才是基层治理体系完善的常规动作。让基层年轻干部变成“超人”,单打独斗、“一夫当关”,既不现实、也难持续,对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主题来说,这极不利于长远战略诸如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中心任务发展。所以说,还得深化基层工作机制结构改革,尤其是在优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上下功夫,切实以更为健全的机制、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具高效的办法,持续为基层减负降压松绑,坚持激励鼓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结合,让基层干事创业、履职担当、实干为民高效化、品质化。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