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非“割韭菜” 好经验须“继承”

时间:2023-06-12 16:51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段官敬 点击: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工作不能“一潭死水”,得随着形势变化、群众意愿、地方发展而改变,尤其是基层工作面对一线群众、基层百姓,更不能老套路、土办法,落入俗套、因循守旧。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工作不能“一潭死水”,得随着形势变化、群众意愿、地方发展而改变,尤其是基层工作面对一线群众、基层百姓,更不能老套路、土办法,落入俗套、因循守旧。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等方面,更要不断思变、勤加思考、勇毅创新,让党的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凝聚起基层干事创业大合力。但是,基层工作创新存在少数“创新易、继承难”问题亟需引起重视。否则,极容易成为基层形式主义和务虚作风的因子。
     所谓“创新易、继承难”即,工作创新点、好做法、好经验难以延续下去。比如,年年搞创新、季季搞特色,宣传标语、制度牌子、横幅口号换了一批又一批,上级检查、现场调研、督促考核迎了一茬又一茬,一直在先进的路上,也一直在创新的路上;再如,创新满地开花、处处“结果”,就是没有见落地;换了领导就换口号、换战略、换品牌,另起炉灶、改头换面、另搞一套等等。其实,“创新易、继承难”往往只是新瓶装旧酒、腾笼不换鸟,“换个马甲”涛声依旧,让基层陷入无谓事务,看起来创新有声有色,实则在务虚道路上乐此不疲。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何基层热衷于“创新”,而沉不下心“继承”,尤其是一套基础好的典型做法和经验模式,甚至可能被“无情抛弃”?这里面同少数上级领导干部喜欢看特色、听“新鲜”有关,不顾地方实际和工作本质、客观规律,动辄提倡“创新性抓工作”。明明常态抓好的工作、惠民的举措、常规的职责,非得“玩出花样”、与众不同,才能显示出基层工作业绩。如此,导致不少基层挤破脑袋搞特色、想尽办法要创新,甚至掀起“非特色不业绩、非创新无成效”的错误风气。  
  创新是驱动发展的动力,但不能走空落虚。创新是建立在破解问题、解决矛盾的基础上,围绕某个环节优化、机制弊端、工作短板进行深层次、规律化的改变,既能把握规律方向、又能提高工作质效、还能增进群众福祉和推动地方发展。为了创新而创新,大搞表面创新、造词创新、氛围创新,甚至与口号、标语衔接不上、融入不进,创新一批又一批、把创新当做“韭菜”和“流量”,好的做法不总结、经验不提升,反而追求似是而非、无中生有的“创新”,必然会适得其反、干扰大局,影响基层正常工作秩序和实干良风。
   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才有“回响”。如果说创新是“杀手锏”,那么打基础、固基本的接续工作才是“基本功”。基层工作由于条件欠缺、资源不足、平台较小等客观实际,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事续着一事成,才是最基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创新定要树牢问题导向、工作导向和结果导向,围绕突出问题和重点矛盾创新,日常工作还得久久为功、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干,多些利长远、固根本的潜绩,少些抢风头、跟窝峰的显绩,去芜存菁、扬长避短、激浊扬清,切实让群众得到实在好处。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