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魏敏芝”式扶贫干部

时间:2017-11-06 11:56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龙雨 点击:
近日,人民日报推出微视频《一个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近日,人民日报推出微视频《一个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听着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精准扶贫这4年,那充满感情、庄严质朴的话语让笔者感慨万千。
     “一个不能少”是一种态度,一种信念,一种责任。正如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13岁的代课老师魏敏芝为了守住“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只身一人进城寻找失踪学生张慧科,她笃信的就是“一个不能少”原则,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不让一个孩子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诚然,在扶贫的路上,基层干部也要有决心,有毅力,有勇气,以“一个不能少”为准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失去脱贫致富的机会。
      对于困难,要做到不忘初心,迎难而上。十八大以来,全国6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这是历史性的成就,但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如今脱贫攻坚已进入深水区,到了攻城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时刻,部分地区扶贫干部谨小慎微、产业发展不均衡、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暴露无遗。作为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的强弱关系着脱贫攻坚战的胜负,而基层扶贫干部作为战斗堡垒的火力点、攻城拔寨的排头兵更要以“魏敏芝精神”标榜自身,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发展的初心和使命不畏艰险,狠抓实干攻克坚中之坚,真切做到在扶贫路上“一个不能少”。
      对于脱贫,要做到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魏敏芝最先通过张贴寻人启事寻找张慧科,但这种寻人方式在人海茫茫的城市里犹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最终,她找上电视台,通过电视兑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一些扶贫干部为了发展扶贫产业出现了不少形式主义、拿来主义,如在借鉴、引进其他先进脱贫村的脱贫经验、产业发展方式时并没有因地制宜,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就用,这样的产业扶贫不仅加大了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若是发展不如预期则更会打击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真正的扶贫应该寻求最小公倍数,而非最大公约数。扶贫干部也要像魏敏芝一样,通过更加科学的方式,更加精准的方法,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区位优势、水土优势、产业优势……走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道路,使脱贫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脱贫攻坚虽有国家支持、政策引领,但主体还是广大贫困群众,这就要求广大扶贫干部要像魏敏芝对待自己的学生一样,当好困难群众在脱贫路上的引路者,为其树立脱贫信心,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一个都不少”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相信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勠力同心就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惠及万民的脱贫攻坚战,让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一个都不少”的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