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11月14日电 题:“华北之肾”修复记——白洋淀生态文明实践进行时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张涛 初冬的白洋淀,芦苇片片金黄,芦花随风摇曳。这里启动新一轮大规模清淤工程:一艘艘大型绞吸船在淀区内作业,黑色的污泥被吸进管道,再被运送到专门区域进一步净化处理…… 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因坐拥白洋淀而拥有天然生态优势。而白洋淀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也成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大命题。 伴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一度污染严重的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4年多来,“华北之肾”功能加快修复,水质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实现阶段性目标。不少当地百姓说,儿时记忆中的白洋淀渐渐回来了。 打通“外循环”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湖泊,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被誉为“华北之肾”。然而,过去由于缺少上下游协同防护,处于“九河下梢”的白洋淀成为纳污之地。
这是安新县赵庄子村(2019年4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淀区深处的安新县赵庄子村村民赵雁林清晰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淀里的水舀上来就能喝。之后连续干淀了多年,能跑马车、开拖拉机。再后来通水了,但水质不断恶化,一些河段水质一度呈“酱油色”,气味刺鼻难闻。 在雄安新区确定的规划体系里,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规划。按照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至2020年,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至2022年,白洋淀生态系统质量初步恢复;至2035年,白洋淀综合治理全面完成,淀区生态环境根本改善,良性生态系统基本恢复。
这是雄安新区唐河污水库治理修复工程现场(2021年8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考察雄安新区建设规划时专程前往白洋淀。他在考察中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将来城市距离白洋淀这么近,应该留有保护地带。要有严格的管理办法,绝对不允许往里面排污水,绝对不允许人为破坏。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局长高英华说,白洋淀的治理从全流域“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坚持“控源—截污—治河”一体化推进。 作为白洋淀上游流经的主要行政区,保定市已实施白洋淀综合治理和保护重点项目139个,生态补水28.9亿立方米。近年来,白洋淀流域原有59座污水处理厂全部提标改造,又新建污水处理厂25座。 位于保定市徐水区的污水处理厂中控室大屏幕上,运行数据实时更新,排放数据一目了然。“这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达3万立方米,出水水质均达到大清河流域重点控制区排放标准,出水合格后排入瀑河。”徐水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彭红跃说。 河北省还设立沿淀化肥农药禁施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完成流域内37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排查取缔“散乱污”企业3万余家,持续保持动态清零。 今年4月1日起实施的《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提出,完善河北省与京、津、晋等周边省市及国家相关海河流域管理机构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由“九龙治水”拧成“一股绳”。 过去,白洋淀上游很多河流断流,“活水”变成为“死水”。为了打通“外循环”,河北省水利部门通过引黄河水、长江水、水库水等对白洋淀实施生态补水,2018年以来累计入淀水量达24.5亿立方米,白洋淀水位稳定保持在7米左右,淀区面积由171平方公里恢复至275平方公里左右。与此同时,累计向下游泄水10.46亿立方米,增强了白洋淀水动力。 “这几年,上游来的污水不见了,白洋淀水面宽了,水深了,干净得清澈见底。”赵雁林说。 安装“净化器”
这是雄安新区府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现场(2021年8月14日摄,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多年前,白洋淀水域污染日趋严重,保定市为截留排入白洋淀的工业污水,修建了唐河污水库,库尾距离白洋淀仅2.5公里,一下暴雨,对白洋淀构成严重威胁。 记者近日实地走访看到,两岸树木林立,河道宽阔平整,不少游人前来参观。昔日的污水沟,如今已成休闲景点。安新县沈家坯村民沈超说,以前这里臭味难闻,夏天根本不敢开窗,现在变成了林地和廊道,村民都喜欢来这儿。 作为雄安新区2018年水环境治理的一号工程,唐河污水库在治理过程中,垃圾和存余污水全面清理,并开展土壤、底泥治理修复以及覆土绿化、美化。 改善白洋淀水质,关键是把住“入口关”。站在府河河口湿地上的观望台眺望,水天一色的自然景观一览无余。这里是3条入淀河流的河口区,采用“前置沉淀生态塘+潜流湿地+水生植物塘”的近自然水质净化工艺构筑生态屏障。 “这相当于在白洋淀入口处加装了‘净化器’,通过层层‘滤芯’达到净化效果。”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府河河口湿地项目总承包部杨凯说,目前府河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日均处理水量达30万立方米,氨氮浓度降低约67%,总磷浓度降低约58%。 杨凯说,两年多前,这里还是“人进水退”的农田和鱼塘,现在已经初步形成稳定的“陆生—水生—湿地”植物群落结构,这片湿地能观测到的鸟类有50多种。 与此同时,雄安新区对100多个淀中村、淀边村开展“一村一策”专项整治,因地制宜配建115座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后全部导排到淀外综合利用,有序隔离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这是安新县王家寨村(2019年8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安新县王家寨村党支部书记王军说,新区设立前村里三分之一的水面养鱼,如今已经全部取缔,建了两个污水处理站,儿时记忆中的白洋淀慢慢回来了。村干部带头发展民宿旅游,还找人写了一副对联:望月岛上望月,月色溶溶,融入梦里水乡;观荷台上观荷,荷香淡淡,淡出人间仙境。 一项项新技术被应用在白洋淀治理。一艘“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水上实验室,正在对白洋淀区水质进行日常监测。空中无人机监测,水中无人船采样,采样数据通过5G信号第一时间回传,船上的水质监测设备能够实现14项水质指标的快速分析。 恢复“内动力” 让白洋淀的水通起来、动起来,才能加快恢复“华北之肾”的功能。 雄安新区着眼全局,推出了宏大的治理工程:打通白洋淀堵塞的内部水脉通道,实现“百淀联通”,确保白洋淀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引导淀水自然流动。 不久前,藻苲淀水系疏通工程顺利通过验收,白洋淀东、西部淀区实现汇流。护鸟志愿者韩战桥在白洋淀特大桥上,面对穿桥而过的水流不停拍照,“你看,这疏通工程就像藻苲淀投入主淀区怀抱的通衢,淀水一路向东汇入大淀。” “藻苲淀以前是孤立的,约占白洋淀面积的七分之一,这么大面积的水不流动,对白洋淀主体水质改善起到阻碍作用。”藻苲淀水系疏通工程项目经理林月飞说,如今生态系统完整性加速恢复,有效的水体交换正在实现。 “过去到处是鱼塘,围堤围埝把水面分割得七零八落,既破坏水质,又影响水路交通。”安新县圈头乡桥东村党支部书记夏善乐说,现在这些阻碍逐步拆除,水也清亮了。 “要让‘百淀联通’正本清源,还需要科学清淤,拔出污染的根。”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过去白洋淀上游污水和淀区生产生活排污,对水体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不可能短时间自然消除,清淤是釜底抽薪的措施。 近日,大型绞吸船在淀区内作业,铁锚深深地定在数米深的塘底淤泥中,船头巨大的螺旋绞刀头在淤泥中搅拌,黑色的泥水被吸进管道,再被运送到专门区域进一步净化处理…… “清淤是白洋淀百姓的老传统,但过去很长时间被放弃了。”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水环境管理科科长周立志说,他们研究制定了《白洋淀生态清淤全面治理实施方案》,目前新一轮大规模清淤工程正式启动。 记者了解到,经过4年多的系统治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已经从污染治理为主向生态修复为主阶段转变。 国务院关于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生态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实现阶段性目标。淀区整体水质由2017年的劣Ⅴ类提升到2020年的Ⅳ类,淀心区平均水质达到Ⅲ类标准。今年上半年,白洋淀8个国考点位、4条主要入淀河流及上游流域50个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Ⅳ类,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 飞鸟种类增多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白洋淀生态的改善。安新县自然资源局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管理中心监测,截至今年10月底,白洋淀共记录有野生鸟类225种,较新区设立之前增加了19种。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任重道远,工程技术人员胸怀“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正稳扎稳打,一茬接着一茬干。白洋淀边,一座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正在“拔节生长”。(参与记者:白明山、杜一方、高博)
这是白洋淀望月岛污水净化项目(2020年11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工人在白洋淀望月岛污水净化项目现场清理水面杂物(2020年1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人们在藻苲淀退耕还淀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区内参观(2021年8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船在白洋淀内行驶(2020年11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游船在白洋淀内行驶(2019年8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一艘打捞船在白洋淀景区内清理漂浮物(2019年8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这是2021年11月8日拍摄的白洋淀旅游码头。新华社发(高盟 摄)
工人在邵庄子西污水处理站内巡视(2021年8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责任编辑:佚名) |
高层论坛 | 省部长论坛 | 理论探索 | 强国论坛 | 党政建设 | 政策研究 | 军事纵横 | 区域发展 | 风云人物 | 时事观察 | 小康中国 | 海峡两岸 | 艺术纵横 | 文明时代 | 本站专访 | 房地产风云 | 外商投资 | 企业风云 | 城市评论 | 新闻评论 | 经济评论 | 时政论坛 | 国际论坛 | 民生论坛 | 深度看点 | 财经论坛 | 教育留学 | 传统文化 | 科技探索 | 母婴保健 | 市县巡礼 | 时尚购物 | 评论电视 | 评论电台 | 民风民俗 | 国学儒风 | 妇女儿童 | 糖酒文化 | 航空航天 | 中评音乐 | IT数码 | 美食频道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云南 | 辽宁 | 黑龙江 | 湖南 | 安徽 | 山东 | 新疆 | 江苏 | 浙江 | 江西 | 湖北 | 广西 | 甘肃 | 山西省 | 内蒙 | 吉林 | 福建 | 贵州 | 广东 | 青海 | 西藏 | 四川 | 宁夏 | 海南 | 台湾 | 香港 | 澳门 | 陕西 | 亚太聚焦 | 非洲频道 | 欧洲频道 | 区块链 | 两会频道 | 澳洲频道 | 国际经济 | 美洲频道 | 财富领袖 | 新硬件时代 | 物联网 | 一带一路 | 粤港澳大湾区 | 雄安新区 | 人工智能 | 民政工会 | 运动竞技 | 晚霞溢彩 | 人社保障 | 科技工业 | 建设兵团 | 投资发展 | 脱贫攻坚 | 产业联盟 | 网络金融 | 智慧城市 | 实业发展 | 科技创新 | 国际交流 | 会议专题 | 特色小镇 | 互联网+ |
“华北之肾”修复记——白洋淀生态文明实践进行时
时间:2021-11-14 15:38来源:新华网 作者:记者李凤双、张涛 点击:
次
初冬的白洋淀,芦苇片片金黄,芦花随风摇曳。这里启动新一轮大规模清淤工程:一艘艘大型绞吸船在淀区内作业,黑色的污泥被吸进管道,再被运送到专门区域进一步净化处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 精彩文章
-
- 第二轮第五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启动 进驻黑龙
据悉,督察组将重点督察省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生态...
- “华北之肾”修复记——白洋淀生态文明实践进
初冬的白洋淀,芦苇片片金黄,芦花随风摇曳。这里启动新一轮大规模清淤工程:一艘艘大...
- 警惕环保整改“纸面销号”
“纸面销号”既与一些干部不敢动真碰硬,环保整改走形式等因素相关,也暴露出生态环境...
- 第二轮第二批中央环保督察已问责283人
第二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受理的群众举报已办结8766件,处罚金额约18213.33万元,...
- 2020年蓝天成绩单出炉
生态环境部15日公布2020年蓝天保卫战成绩单。...
- 从“坚决”到“深入” 如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进行了系统的部署。2021年,碳达峰行动和污染...
- 第二轮第五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启动 进驻黑龙
- 中央文献网
- 中央编制办
- 中央统战部
- 中共中央党校
- 毛主席纪念堂
- 邓小平纪念馆
- 中国台湾网
- 中央档案馆
- 中央综治委
- 中国全国人大
- 中国全国政协
- 最高人民法院
- 全国最高检
- 解放日报网
- 中国外交部
- 中国国防部
- 中共青年团
- 国家发改委
- 中国教育部
- 中国科技部
- 中国工信部
- 中国国家民委
- 中国公安部
- 中国监察部
- 中国民政部
- 中国司法部
- 中国社保部
- 自然资源部
- 生态环境部
- 国家住建部
- 中国交通部
- 中国铁道部
- 中国水利部
- 农业农村部
- 中国商务部
- 文化和旅游部
- 卫生健康委
- 国家司法部
- 国务院新闻办
- 国务院扶贫办
- 国务院国资委
- 国家防腐局
- 中国人民网
- 中国新华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网网站
- 中国光明网
- 中国日报网
- 美国美联社
- 俄通社塔斯社
- 法国新闻社
- 中国新闻网
- 中央联络部
- 紫 光 阁
- 中纪委监察部
- 路透社中文网
- 京东商城网
- 英国国通社
评论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chinare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40115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2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chinare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40115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