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就业协议折射教育理念和机制有待改进

时间:2023-07-31 17:23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段官敬 点击:
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是一年就业时。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前不久,待业的应届毕业生荔枝和辅导员一起“山寨”了一份三方协议,直言“只能说无奈。
        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是一年就业时。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前不久,待业的应届毕业生荔枝和辅导员一起“山寨”了一份三方协议,直言“只能说无奈。他无奈,我们也无奈”。高校毕业率关系到高校的综合评价和“面子形象”,如此签订“山寨”就业协议的做法,显然是形式主义和“造假”行为。为何“无奈”之举的“山寨”协议偏偏要做,不仅影响毕业生的合法就业权益,更掩盖了毕业生“就业难”的实际社会问题。 
      可以说,“山寨”就业协议给毕业生上了一堂“糟糕”的毕业课。就业问题本质上就是社会民生问题,延伸和拓展来说,关系到教育机制和经济社会发展等事业大局。试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向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持续发展的大命题。具体到每一名毕业生来说,究竟学什么专业,获取什么知识,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社会,以一技之能占据一席之地。
      再从高校立德树人的角度来审视,“山寨”就业协议本身就是“虚伪的外衣”,未能把学生职业规划和发展计划等进行绸缪和思考,方才有“毕业即失业”的怪圈效应。且知,一个专业,四年时间,无法与市场需求价值进行精准衔接,高校本身就难逃“固守刻板”“闭门育人”等嫌隙,让培养学生的供给侧与之脱轨,一定程度上成为“就业难”的直接源头。换而言之,当一所高校,一个专业到了要以“山寨”就业协议来提升就业率的时候,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机制就经不起检验,教育水平和教育办法就必然大打折扣。
      爱因斯坦说过,“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事实即存在的知识,价值,思想等,思考即创新性和创造性。显然,如果连就业的基本素养和条件都不具备,连起码的实用性难以满足,那么更遑论创新和创造精神。当前,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新兴业态和高科技产业不断蓬勃发展,各类行业欣欣向荣和充满朝气。若大学教育还沉浸在固定思维和刻板模式,必然与现实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失之交臂”,那么类似“山寨”就业协议问题就不可能是“最后一次”。
     世异则事异,事变则备变。高校教人育才是职责使命,让毕业生以一技之长于社会立足是基本要求。当就业率靠“山寨”就业协议拉高,那么这样的教育观念和办法,具体来说这样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就值得怀疑。无论如何,“山寨”就业协议问题值得广大高校管理者和教育专家探讨,培养什么的人,如何培养人,才能真正适应新时代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此外,也值得教育相关部门警惕和审视,加快教育机制改革也须有所作为,莫让“山寨”就业协议影响教育的神圣性和严肃性。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