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对教育问题的藩篱有了清醒的认识,但眼下的问题是,怎样突破既得利益阻力,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已经达成的改革共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考加分进一步“瘦身”。按照教育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我国高考将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级优秀学生等5类全国性加分项目,只保留少数照顾、扶持性高考加分。 对于取消高考奖励性质加分,舆论点赞居多。这是可以理解的。我国高考加分政策实施多年来,出现严重的异化,并没有起到鼓励学生个性和兴趣发展的作用,反而演变为“加分教育”和加分腐败。“加分教育”是指,为获得高考加分,一些家长送孩子去上所谓的特长培训班,比如奥数班,这反而增加学生的负担;而加分腐败,则成为近年来最严重的高考丑闻,每年高考期间,都会曝出有省市存在严重高考加分造假的丑闻。包括2014年高考,在教育部对加分项目进行大幅“瘦身”后,还是有辽宁和河南两地曝出加分造假丑闻。规范、清理高考加分项目,以此维护高考公平,极有必要。 但是,规范高考加分,并不是将所有奖励性质的加分一取了之那么简单。取消高考奖励性质加分是容易的,可必须思考另一个问题:即取消之后,如果在高考录取中,高校只关注考生的高考科目总分,而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特长,整个基础教育会不会陷入更加严重的应试教育之中?有舆论分析,取消奖励性质加分,学生会真正注重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这是不顾及现实环境的理想期待——如果没有奖励性质加分,学生会不追求功利的加分而重视自己真实的特长发展,那么当初我国还推出加分政策干啥? 国家高考改革,试图回答这一问题。对于取消高考加分之后,如何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特长发展,教育部门的设想是,在中学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的艺术、体育特长等写实记录进综合评价,供高校录取时参考;另外,获得奥赛、科技竞赛奖励的学生,可以申请高校自主招生,获得通过初审的优先权。 这一设想听上去不错,但操作起来,依旧问题重重。 首先,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录取中,究竟派什么用场?在目前的高考录取制度之下,高校是按学生的高考分数从高到低进行录取的,很难关注考生分数之外的其他能力与素质。多年前,一些省市就曾提出要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可最终,综合素质评价被冷漠。如果录取制度不改,高校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就只能停留在良好的意愿之中。 其次,综合素质评价能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特长吗?一个简单的道理是,高考加分有造假操作,那么,综合素质评价就能保证客观吗?必须注意的是,如果整个基础教育的教育管理制度、学校办学机制不变,出现在高考加分中的弄虚作假,还会继续存在于综合素质评价中。不改革教育治理模式,却期待换一个评价项目就消除问题,从逻辑上就行不通,变为悖论。换言之,如果综合素质评价能有效推进,也就没有必要进行取消高考加分的操作了。 再次,与集中录取制度嫁接的高校自主招生,能给有特长的学生多大发展空间?我国高校实行的自主招生,从本质上说,并非自主招生。真正的自主招生,应该是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学生参加统一测试之后,以统一测试成绩申请大学,大学独立根据学生的统一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大学测试成绩、中学特长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录取。而我国的自主招生,却是学校进行笔试、面试,给符合条件的考生一定的录取优惠,再要求学生填报志愿,这就把自主招生,变为高考加分优惠,这和高考加分的机制,几乎完全一样,出现在高考加分中的问题,也会出现在自主招生中。自主招生试点10多年来,也没有起到促进学生个性、兴趣发展的作用,而变为高校抢生源的手段,学生的负担没有减轻,还滋生招生腐败。 这就是社会舆论既质疑高考加分、又质疑高校自主招生的根源所在。很显然,以取消高考加分、压缩高校自主招生来回应质疑,并非最优选择,是治标不治本。具有改革精神的回应举措,应当针对导致高考加分变异、自主招生走偏的根源,对症下药。 一方面,应该加快推进教育去行政化改革。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提到要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提高学校现代治理能力。按纲要和《决定》精神推进改革,才会消除行政因素对教育事务的干扰。比如,以前的高考加分操作,就不该是行政部门确定加分项目、认定加分、要求学校认可,而变为公众参与民主决策加分项目,同时在加分认定中引入专业监督,并由学校自主认可加分;而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则应该在中小学建立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负责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和监督,这是确保综合评价公信力的基本办学制度。假如不推进制度改革,而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的命运不会比高考加分好到哪里去。更进一步说,我国教育领域的教育腐败问题,都与行政治校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应以招考分离为原则,推进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同样,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都被明确为考试升学考试改革的重要原则。社会舆论对推进招考分离有诸多顾虑,担心给学校更大的自主权,权力会不会被滥用。不得不说,我国为维护高考公平,正在强化高考分数在录取中的作用,这和高考改革要打破唯分数论背道而驰。 其实,如果在推进招考分离中,能科学、合理设计好制度并切实执行,完全可以既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又扩大高考公平。这些制度包括,政府部门明确要求所有自主招生高校,必须成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负责制订招生标准,并向社会公布;所有自主招生高校,整个招生过程必须全部透明,公开自主招生信息,给每名学生出具招生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创造条件,实现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根据录取学校、专业、提供的奖学金,进行确认,让学生拥有更大的选择权,并通过学生的选择权,促进学校转变招生、办学理念,用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吸引生源,而不再是现在的招生录取优惠抢生源。 上述这些改革,都是可以在现实中实现的。近年来,国家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中,已经要求大学制订大学章程,把学术委员会建成最高学术权力机构,推进行政权和教育权、学术权分离。既然如此,为何不可把高校的内部治理改革与高考改革结合起来?再就是,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已实行10年基于统一高考成绩的学校完全自主招生,其操作模式已经成熟,没有技术难题,内地高校为何不可直接借鉴呢? 我国在制定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时,已清醒地认识到,困惑我国教育发展的,是基本的教育管理体制、学校办学制度问题,为此提出了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思路。眼下的问题是,怎样突破既得利益阻力,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已经达成的改革共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
高层论坛 | 省部长论坛 | 理论探索 | 强国论坛 | 党政建设 | 政策研究 | 军事纵横 | 区域发展 | 风云人物 | 时事观察 | 小康中国 | 海峡两岸 | 艺术纵横 | 文明时代 | 本站专访 | 房地产风云 | 外商投资 | 企业风云 | 城市评论 | 新闻评论 | 经济评论 | 时政论坛 | 国际论坛 | 民生论坛 | 深度看点 | 财经论坛 | 教育留学 | 传统文化 | 科技探索 | 母婴保健 | 市县巡礼 | 时尚购物 | 评论电视 | 评论电台 | 民风民俗 | 国学儒风 | 妇女儿童 | 糖酒文化 | 航空航天 | 中评音乐 | IT数码 | 美食频道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云南 | 辽宁 | 黑龙江 | 湖南 | 安徽 | 山东 | 新疆 | 江苏 | 浙江 | 江西 | 湖北 | 广西 | 甘肃 | 山西省 | 内蒙 | 吉林 | 福建 | 贵州 | 广东 | 青海 | 西藏 | 四川 | 宁夏 | 海南 | 台湾 | 香港 | 澳门 | 陕西 | 亚太聚焦 | 非洲频道 | 欧洲频道 | 区块链 | 两会频道 | 澳洲频道 | 国际经济 | 美洲频道 | 财富领袖 | 新硬件时代 | 物联网 | 一带一路 | 粤港澳大湾区 | 雄安新区 | 人工智能 | 民政工会 | 运动竞技 | 晚霞溢彩 | 人社保障 | 科技工业 | 建设兵团 | 投资发展 | 脱贫攻坚 | 产业联盟 | 网络金融 | 智慧城市 | 实业发展 | 科技创新 | 国际交流 | 会议专题 | 特色小镇 | 互联网+ |
取消高考加分,如何关注学生个性特长?
时间:2015-01-04 11:42来源:新华网 作者:未知 点击:
次
虽然已对教育问题的藩篱有了清醒的认识,但眼下的问题是,怎样突破既得利益阻力,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已经达成的改革共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 精彩文章
-
- 声在中国丨这首歌送给即将毕业的你
愿你不负韶华,带着所有爱与梦想,奔向更加闪耀的未来。...
- 习近平回信勉励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
习近平回信勉励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 当好学生...
-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2021年“最美教师”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发掘宣传基层优秀教师典型,展示广大...
-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以我青春,伴你成长:青
在第37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时强调...
- 【跨过山和大海】全国最“nán”的老师
谈到未来的打算,吴泉穗动情地说:“能给三沙的孩子们带来优质的教育,我觉得是一件非...
- “戒尺”,还烫手吗?——聚焦中小学教育惩戒
3月1日,《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正式施行。该规则在明确中小学教师可行使多种...
- 声在中国丨这首歌送给即将毕业的你
- 中央文献网
- 中央编制办
- 国务院台办
- 中央统战部
- 中国长安网
- 中共中央党校
- 毛主席纪念堂
- 邓小平纪念馆
- 中国台湾网
- 中央档案馆
- 中央综治委
- 中国全国人大
- 中国全国政协
- 最高人民法院
- 全国最高检
- 解放日报网
- 中国外交部
- 中国国防部
- 中共青年团
- 国家发改委
- 中国教育部
- 中国科技部
- 中国工信部
- 中国国家民委
- 中国公安部
- 中国监察部
- 中国民政部
- 中国司法部
- 中国社保部
- 自然资源部
- 生态环境部
- 国家住建部
- 中国交通部
- 中国铁道部
- 中国水利部
- 农业农村部
- 中国商务部
- 文化和旅游部
- 卫生健康委
- 国家司法部
- 国务院新闻办
- 乡村振兴局
- 国务院国资委
- 国家防腐局
- 中国人民网
- 中国新华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网网站
- 中国光明网
- 中国日报网
- 美国美联社
- 俄通社塔斯社
- 中国新闻网
- 中央联络部
- 旗 帜 网
- 中纪委监察部
- 京东商城网
评论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chinare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40115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2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chinare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40115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2